導語:
最近幾年,有“水中人參”美譽的臺灣泥鰍甚是火熱,火熱到什么程度呢?臺灣泥鰍2013年年初在廣東興起,到2013年底就有幾百家臺灣泥鰍種苗基地(公司)出來,個個有模有樣,門面光鮮,好多養成戶都躍躍欲試。而僅僅過去2年,單單廣東省的臺灣泥鰍的養殖面積就發展到以萬畝計算,全國范圍內養殖更是熱火朝天。但臺灣泥鰍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一直伴隨著各種“是否是騙局”的質疑,畢竟這些年泥鰍養殖行業中經常傳出騙局的新聞,其中又以炒種最為常見:炒種公司低價收購野生泥鰍苗種,高價拋售,甚至冒充人工苗種,賺取黑心錢,坑害廣大養殖戶。那臺灣泥鰍為什么那么火爆呢?它又是否有炒種騙局的嫌疑呢?這就需要我們對臺灣泥鰍以及它在中國的養殖現狀進行一個全面的了解。
一、關于臺灣泥鰍
臺灣泥鰍,又名大鱗副鰍,屬鯉形目,鰍科,副泥鰍屬。體細長,前段略呈圓筒形。后部側扁,腹部圓,頭小。口小、下位,馬蹄形。眼小,無眼下刺。須5對。鱗極其細小,圓形,埋于皮下。體背部及兩側灰黑色,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頭部和各鰭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顯的黑斑,其他各鰭灰白色。
二、臺灣泥鰍在國內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一)發展歷史
我們常見的泥鰍養殖品種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真泥鰍,也叫青鰍或圓鰍。身體呈長筒狀,鱗極細小,體色根據環境而定,一般呈青色或青灰色,因為個頭小,也常被老百姓稱為野生泥鰍,在我國東部南北各水系均有分布。但因為青鰍產量較低、生長速度慢、產卵量低、起捕率低的特點,在我國的養殖量較少。
左圖是青鰍,右圖是大鱗副泥鰍
在我國養殖量較大的是大鱗副泥鰍,有些地方也叫大泥鰍、黃板鰍。大鱗副泥鰍最大的特點就是體型較真泥鰍大,呈扁平狀,體色偏黃。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已經對大鱗副泥鰍進行選育,培育出了生長速度快,更適合養殖的品種,隨后在湖北、安徽、江蘇等省市推廣開來。臺灣泥鰍是大鱗副泥鰍的一種,據相關資料介紹,臺灣泥鰍是臺灣專家選育出來的生長速度更快的品種,又稱為“臺灣鰻鰍”或“臺灣龍鰍”。
臺灣泥鰍為大鱗副鰍的一種,在我國多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和臺灣島西北部的淺灘河流,1992年由湖北省水產研究所進行培育和人工繁殖研究,其后于2000年在浙江湖州、順德、仙桃等水產技術站推廣養殖,2011年由南海漁愉魚水產重新進行推廣養殖,由于其存在權屬爭議,廣東海洋與漁業局已委托多家水產報刊進行澄清并啟動調查核實。
(二)現狀
中國泥鰍市場年需求量為10-15萬噸,國際市場主要為日本和韓國,年需求量約為十余萬噸。目前中國泥鰍的養殖面積約有1,330-2,000公頃,每年需要1,500-2,000萬公斤的苗種,大約5億元的市場容納量,主要集中于江蘇、河南、湖北、山東、安徽、四川和廣東等省,養殖品種基本上是大鱗副泥鰍(黃板鰍)。據統計,到2015年廣東省內臺灣泥鰍的養殖面積發展到以萬畝計算,做繁殖的公司由幾家擴展到幾十家,泥鰍價格也由曾經的30多元/斤降到現在的9元左右/斤,每天大量鰍苗還源源不斷地發往外省。其迅猛發展之勢,想必沒有哪個水產品種與之匹敵。
打包降溫待空運的臺灣泥鰍苗
三、臺灣泥鰍發展的制約因素
目前制約臺灣泥鰍走向大規模養殖的因素包括:種苗混雜、養殖技術不過關,市場流通不完善等,其中又以種苗問題為主因。
(一)苗種問題
1.臺灣泥鰍,種源不明確
有人說,臺灣泥鰍,原生種是臺灣真鰍,屬于大家所知道青鰍的一種,現在從事這種泥鰍養殖的業者比較少,主要作為出口韓國、日本,采合約定量式養殖 。現在大家常說的臺灣泥鰍品種,是臺灣現今主要養殖的泥鰍品種,大部分集中在臺南一帶,其次是屏東縣,總面積約略為150甲(約等于公頃),這種泥鰍是從何而來的呢?這種泥鰍并非臺灣原生種,而是在1990年左右,從大陸進口來的(更準確的說,可能是走私),那時候運送黃鱔的包裝里放數尾泥鰍,目的是減少黃鱔運輸死亡。最早是由臺灣苗栗縣的一個業者進行這種泥鰍繁育養殖,第二年發現這種泥鰍在臺灣適應的非常好,并且成長非常快速,接下來就開始推廣養殖,又因為臺灣南北氣溫有所差異,越南面越溫暖,所以地處臺灣南部的臺南及屏東成為這種泥鰍的養殖產地了,苗栗及其他地方卻沒有這種泥鰍的養殖場,這就是氣候造成的。
也有人說,臺灣叫這個泥鰍為“龍鰍”,大陸一開始的叫法也是龍鰍,后來叫鰻鰍,再后來干脆就叫臺灣大泥鰍。至于有的人說為什么沒有申報,是因為這個東西在研究雜交的過程中,親本的來源已經不可追溯,所以要完成相關的命名或者申報,在現在來講很難。
還有人說:“臺灣泥鰍是有育苗人在炒作,臺灣根本沒有這種泥鰍,我也認識臺灣的養殖戶,海納百川曾經打造出過了美國香鰍,可美國根本沒有任何品種的鰍魚,明年也許會出現俄羅斯鰍!”
2.臺灣泥鰍養殖已經形成產業
問題是,既然有人認為臺灣泥鰍的苗種是個騙局,那么為什么育苗場還那么紅火呢?2013年底竟有幾百家臺灣泥鰍種苗基地(公司)出來,個個有模有樣,門面光鮮,好多養成戶都躍躍欲試。據報道,臺灣泥鰍迅速在佛山南海的九江、西樵、丹灶形成了大規模的苗種培育,在江門新會(主要三江鎮、睦州鎮、大鰲)、珠海斗門、惠東等地形成一定的成鰍養殖規模。據統計,2015年廣東省內臺灣泥鰍的養殖面積發展到以萬畝計算。這很可能是因為臺灣泥鰍養殖業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和利用地理優勢和氣候優勢,養殖各個環節在廣東分區布局,這個產業在廣東已具備一定的規模。
3.不要刻意追求所謂的“正宗臺灣泥鰍苗”
據廣西貴港市港北區畜牧水產站的梁工介紹,臺灣泥鰍只能算是泥鰍的一個間種,并不能算是品種。一個新品種的注冊認定程序非常復雜,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知道親本的本源的可追溯性,但臺灣泥鰍的親本本源已經不可追溯,所以也沒有相關的品種注冊,原則上講并不存在“臺灣泥鰍”這一品種,只是大家口口相傳,就形成了習慣。我們有些養殖戶刻意去追求臺灣品種進行養殖,但并沒有官方數據表明臺灣泥鰍的生長優勢有多突出,市場上標榜的“正宗臺灣泥鰍”可能只是以前的大鱗副泥鰍的養殖品種而已。
利洋水產江門睦洲的陳工說:“有些地方甚至出現臺灣泥鰍‘一代苗’、‘二代苗’的說法,但江門一帶的養殖戶對公司苗的概念并不太感冒,一般都只是去私人的育苗場進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公司苗比普遍苗要貴一倍,而且養殖戶也反映,公司苗在生長系數和產量上并沒有太明顯的優勢,甚至有些養殖戶自繁自育泥鰍苗,養殖的效果也不錯。”
廣州市一帆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梁洪海總經理認為,臺灣泥鰍原產地是孟加拉,臺灣地區屬于暫養地,大陸的育苗場大部分是從臺灣引種回來后自己選育出臺灣泥鰍苗。由于不能保證臺灣地區所引進的種是否純,再加上不少育苗場泥鰍苗的多次選育,不少所謂的“正宗臺灣泥鰍”苗難以保證是純正的臺灣泥鰍苗了。
(二)養殖問題
隨著臺灣泥鰍養殖產業的迅速發展,臺灣泥鰍養殖技術薄弱的矛盾也逐漸浮現出來,其發展限制包括:
1、飼料效率低
臺灣泥鰍的營養需求研究欠缺,臺灣泥鰍專用飼料較少,大多是將其他魚用飼料配方稍作變更或直接作為臺灣泥鰍飼料,一般飼料系數僅4.0-6.0。但少部分從事對蝦養殖多年的養殖戶們在水質調控上頗有心得,飼料則絕大部分選擇性價比高的羅氏沼蝦配合飼料,飼料系數高達1.1-1.5。
2、集約化養殖程度不高
臺灣泥鰍人工養殖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是零星的單戶單池精養模式比較普遍,還有一部分是與濾食性魚類白鰱、鯽魚等混養,1000畝以上大規模養殖比較少,集約化養殖程度不高。
3、養殖管理技術不到位
臺灣泥鰍養殖密度高,投料不當容易造成殘餌和排泄物累積,下層水體缺氧,硫化物、有機質和營養鹽升高,養殖水域生態失衡,病害頻繁,在養殖中后期尤為嚴重。據江門市新會區三江鎮九子沙。村的何建文介紹,今年養殖的臺灣泥鰍的爛身病害比較嚴重。廣州市一帆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梁洪海總經理認為,在養殖過程中水質控制是關鍵,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換水有利于臺灣泥鰍的健康生長。
四、苗種和流通決定臺灣泥鰍產業出路,產業前景看好
流通問題
由于臺灣泥鰍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水產養殖新品種,部分養殖戶對臺灣泥鰍生活習性、飼養環境以及病害防控不是十分了解,在養殖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今年不少地區臺灣泥鰍爛身病害嚴重,再加上近段時間野生鰍上市沖擊市場,導致臺灣泥鰍價格走低,行情低迷。
把不同的臺灣泥鰍分級篩選,按不同的市場需求銷售,可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據報道,“臺灣泥鰍成鰍塘頭價非常不穩定,以20條/斤的規格商品魚來說,最輝煌時能達到40元/斤,現在的價格卻跌到了8.5元/斤左右”。據佛山市敦皇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簡稱“敦皇”)董事長李國倫介紹,敦皇現在每天的臺灣泥鰍流通量為4萬斤,在塘頭以統貨形式收魚,再經過一級級的初步分選,不同規格的魚發往不同的城市。“不同省份對泥鰍規格要求不一樣,在東北,天津等地,對大規格的,比如10條/斤以上的泥鰍需求量大;重慶,湖南,貴州等西南省市則偏向于規格在20條/斤左右的。”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簡稱“何氏水產”)采購部經理吳義表示,把不同的臺灣泥鰍分級篩選,按不同的市場需求銷售,可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表一 臺灣泥鰍種鰍最近三年價格區間表
規格 |
年份 |
價格區間(元/斤) |
種鰍 |
2013 |
20-30 |
2014 |
30-35 | |
2015 |
30-35 |
表二 臺灣泥鰍商品鰍(7-15條/斤)最近三年價格區間表
規格 |
年份 |
價格區間(元/斤) |
商品鰍(7-15條/斤) |
2013 |
20-30 |
2014 |
11-40 | |
2015 |
10-18 |
如表一所示,臺灣泥鰍種鰍最近三年價格區間波動不大,基本上保持在30元左右;而表二顯示臺灣泥鰍商品鰍(7-15條/斤)最近三年價格區間波動很大,從最初的30元/斤直線下降到10元/斤。即使目前臺灣泥鰍行情低迷,但廣州市一帆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梁洪海總經理認為,大多數池塘養殖戶成本能控制在6-7元/斤,按目前的10-12元/斤(7-15條)的臺灣泥鰍市場價格,基本上也能夠保持盈利的。苗種和流通決定臺灣泥鰍產業出路,其中種質控制是關鍵。在種質選擇方面,選育臺灣泥鰍在生長速度快、抗病和遺傳性能穩定的種質;在市場流通方面,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那么臺灣泥鰍產業前景還是比較看好的!
廣州市一帆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梁洪海總經理
五、結束語
縱觀臺灣泥鰍在中國大陸短短兩年的養殖史,不得不令人又喜又驚!它在華南地區真正火起來是在2013年,那時正值南美白對蝦EMS病害爆發之際,廣東地區的對蝦養殖戶普遍虧損,對蝦的養殖前景不容樂觀,養殖戶信心不足,紛紛尋找新的養殖品種。而這時,臺灣泥鰍開始進入養殖戶的視線。生長速度快,3-4個月即可養成商品規格,發病率低,耐低氧等一系列的優點一下吸引了養殖的眼球,和對蝦養殖確實有幾分相似。隨后,苗場、飼料廠和藥企舉辦的各種推廣會和技術交流會推波助瀾,進行臺灣泥鰍養殖的宣傳。網絡和坊間的也開始各種臺灣泥鰍締造的財富神話,再一次點燃了養殖戶的熱情!
但經過兩年多的迅猛發展,臺灣泥鰍的各種問題也開始顯現。價格神話不再、病害問題顯現、苗種企業競爭混亂、行業無序發展缺乏規劃等等,而這也是很多水產特種養殖行業面臨的通病。特別是苗價,3-5公分的臺灣泥鰍苗從2013年的2500-3000元/萬尾跌到2014年的1000-1200元/萬尾,而到2015年8月份, 3-5公分的臺灣泥鰍苗已經跌到700-800元/萬尾,價格幾乎呈直線下降的趨勢,有關臺灣泥鰍苗種炒作的嫌疑一直存在。
對于一個養殖時間不足三年的新品種而言,臺灣泥鰍在種苗培育、養殖技術、市場流通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盡管如此,廣州市一帆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梁洪海總經理還是認為,臺灣泥鰍不是騙局!因為大多數池塘養殖臺灣泥鰍的成本能控制在6-7元/斤,按目前10-12元/斤(7-15條)的市場價格,基本上盈利2萬多元/畝是不足為奇的,但是想一夜暴富那是不可能的。
臺灣泥鰍能在國內如此迅猛地發展,與它的生長速度快等優點是分不開的,但作為一個小眾品種,現階段它的終端市場需求量是有限的,如果養殖戶一味地跟風養殖,那必然會產生泡味,因此在決定養殖之前,應該多做調查和了解,理性養殖,才是長久之計。
對于臺灣泥鰍,你又有什么見解呢?歡迎參與論壇互動,讓更多的網友了解這條泥鰍,也讓臺灣泥鰍養殖業更加理性地發展。
參與論壇討論:http://bbs.bbwfish.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890&extra=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獨家報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