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入行,從事水產行業30多個年頭的陳放,在海南文昌市東郊鎮有個300多畝的養殖基地,現在正逐步由養蝦轉向石斑魚養殖。
陳放從1996年開始跟隨養蝦熱潮養起斑節對蝦、日本對蝦,當時承包水面僅在30畝左右; 1999年隨著南美白對蝦的興起,陳放開始轉養南美白對蝦,憑借自身過硬的養殖技術和前瞻性的市場眼光,養殖規模很快拓展接近100來畝,直到2008年規模面積翻倍接近兩百來畝。2011年后開始由單純的養蝦開始接觸蝦苗行業,養殖面積也再一次大膽擴展至300多畝。豐富的從業經驗和長久的技術沉淀再加上大膽的養殖風格,讓陳放在文昌東郊鎮一帶養蝦人中小有名氣,是當地蝦農效仿的養殖標桿。
養殖戶陳放
“養蝦現在越來越困難,我現有的養殖水面大、風險也高,不得不考慮如何更加保險和長遠。”出于近年對蝦養殖風險高居不下,養成率也逐年下降,陳放便開始考慮養殖場規模化轉養產業化逐漸成型的珍珠龍膽來規避養蝦風險。同時,他還認為養殖石斑魚能改善池塘底質,豐富養殖環境物種,減緩單一物種造成的環境擠壓,接下來可能嘗試將石斑魚與對蝦進行輪養。
養殖場視角風景如畫
瘦水池塘生態養殖 對蝦混養預防蟲害
“控制好養魚的水,讓它偏瘦一點,然后盡可能深水養。”陳放表示石斑魚養殖相比對蝦較為簡單,水質要求清瘦透明度高,藻類過于豐富則容易造成魚鰓發炎,滋生菌害蟲害造成爛身等癥狀。
由于池塘一直作為蝦塘使用,其水源天然餌料豐富,加上底層泥底不鋪膜,藻類繁殖快,水體容易肥起來。根據石斑魚養殖水質要求,陳放則想到利用貝類攝食藻類的方式讓水體瘦下來。原來此處養殖場水源會帶入一種野生的小蚌,這種小蚌沿著池塘壁集群生長,攝食水體中藻類讓水質逐漸變得清瘦。陳放對這種野生小蚌較少處理,而會盡可能讓它們沿著池塘壁去生長,把水質控制在石斑魚攝食良好、無剩料的范圍,只有在小蚌數量逐漸結板,為防止過多才會采取打撈清除。
另外陳放還通過豐富水體物種,以控制水質平衡及預防蟲害。把少部分蝦苗與石斑魚苗混養起來,每畝大致1000-2000尾蝦苗不等,考慮石斑魚屬于肉食性魚類,蝦苗也可以投放更多一點。蝦苗在水體環境里清理水體多余藻類和一些寄生蟲。
陳放同時提到,養殖過程需要多對魚體體色、攝食情況進行觀察,鑒定是否健康,平時每4、5天換水50公分,接近1/3水量,水深控制在1.5-2米間,其水深要根據存塘魚規格適當調整。據聞,去年飼養石斑魚開始,石斑魚搬塘后直接在魚塘投放放蝦苗養殖,成功率達到8成,這是原來意想不到的。
養殖場工作人員投喂飼料
選擇高效穩定飼料 效益目光鎖定大魚
事實上,陳放自2007-2013年間都嘗試開始養殖龍膽石斑魚,但一直使用冰鮮魚飼養方式,而且養殖規模僅介于一兩千條到幾千條不等。隨著珍珠龍膽石斑魚品種養殖興起,2014年8月份起陳放開始規模化養殖珍珠龍膽,養殖規模迅速擴大到30萬條,一共放養了近80口池塘,每口3畝上下。現在存塘魚1畝大概在兩千條左右,規格以養殖時間近一年的大魚居多,均重近兩斤有余。
據陳放透露,一直以來沒有規模化養殖石斑魚的原因不單是前些年對蝦養殖效益好、養殖石斑魚的意向不強烈,更重要的是使用冰鮮養殖的觀念一直沒有得到突破。以前用鮮雜魚飼養的方式在人工成本、營養成本以及后期大魚養殖的可行性上都不得不讓陳放再三思量。
野生小蚌
選用廣東上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龍膽類專用石斑魚料后,陳放現在的石斑魚養殖計劃和情況則變得明朗很多。陳放從小苗到接近3斤的大魚養殖過程中觀察發現,該飼料誘食性強,不同階段規格石斑魚都生長均勻搶料猛,飼料碎料少不損耗。石斑魚長速快,背肉飽滿結實,體色黑亮光滑,活性生猛,且養殖成本比冰鮮低。陳放提到,大魚所需生長時間長,如果飼料效果穩定,魚不出現脂肪肝,則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大魚養殖成本和風險,現在普遍1.2-1.8斤規格魚市場行情欠佳,出魚的效益目光停留在大魚上,飼料選擇則顯得非常重要。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