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這蝦長得忒健康了,足可以育為種蝦!”8月底的一個下午,在漳浦縣佛曇鎮軋內村的一個養蝦池旁,臺商陳家和從臺灣引進仿生態蝦養殖法到大陸試驗,迎來首次收成。號稱不投激素和抗生素藥品、幾乎不換水、少投飼料的這一生態養殖法,吸引了水產養殖界高度關注,佛曇鎮鎮委書記、當地水產養殖協會都趕來見證。天津市寶砥開發區專家也組團前來考察,有意將該養殖技術推廣到天津地區。
然而,捕撈結果令主導這一項目的陳家和等人有點失望:試驗一池總共收獲了2158斤的蝦子,產量遠遠沒有達到預期。隔了一周,另外兩個試驗池收獲后,也是同樣的結果。“這次試驗從產量來看并不算成功,但也不算失敗。我們還會繼續嘗試。”陳家和對晨報記者說,他們計劃的第一步,是將臺灣的生態養殖法成功落地福建,從蝦的品質極高、大大節約養殖成本等各方面指標來看,都是相當成功的,“下一步就是提高產量,從下一池見真章,一定可以成功的”。
彰化農家子弟登陸推廣健康農業
2011年來到廈門設立公司的陳家和,主要從事農業的研究開發、管理工作等,致力于用科學的方法發展農業;現在擔任廈門人天行農林科技有限公司、臺灣寶勝農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執行長。“我是廈門人,祖根就在集美灌口!”陳家和對記者說,從小在臺灣彰化縣二林鎮長大的他,是不折不扣的農家子弟。1990年來到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尋根,自此萌發投資大陸的念頭。1992年,他就到廣東經營家具廠,后來才轉到廈門發展。但不管從事什么行業,都一直沒有丟掉農業的老本行。
“我有30多年的農業、養殖經驗。”陳家和認為,農業和自然環境、人類活動息息相關,若做得好,就利于全人類的公益事業。這也是他致力引進臺灣生態養殖法到大陸推廣的原因。“普遍的蝦養殖法,對海域環境破壞非常大,大量使用抗生素、每天大量換水,導致海洋水體都大量被污染。”
引進臺灣生態劑讓蝦自然覓食
此次,在漳州佛曇鎮軋內村首次嘗試生態養蝦,陳家和說,最好的狀態是讓蝦能夠自然生長。
他介紹,養蝦需要先養水。在投苗之前,引進海水需要先使用生態劑,讓微生物處理水中的不良體,同時培育水中的藻類。水質達到適合蝦生長的標準后,才能把蝦苗放進去,而蝦在成長過程中排泄物以及蝦蛻殼、殘留的飼料等,這些原先靠換水處理掉的雜質,利用生態劑培育出來的微生物進行分解,可以產生藻類。“我們培育出來的藻類是硅藻,臺灣叫‘矽藻’,蝦吃這種藻類長得特別好。”陳家和說,蝦以藻類為食,由于超高密度養殖才會需要大量投入飼料。利用生態劑讓養蝦池達到一個水生食物鏈循環的環境,蝦子自主覓食藻類,這樣長出來的蝦可以稱得上是半野生的天然蝦。“當然,在這個生長的過程中水質也會改變,因為蝦在成長,排泄物就在不斷地增多,就需要定期抽樣檢查,根據情況添加生態劑,保持水質。”陳家和解釋道,水質最好是一直保持褐色,但一般的養殖只能做到綠藻的顏色,而他們基本控制在褐色。
生態養蝦
時間節約近一個月
其實,利用生態劑打造防生態的蝦塘在臺灣八年前就有了,但在漳浦還是第一次嘗試。陳家和介紹,養蝦的生態劑共有三種,其中三種的菌類不同,而這些菌類都是從臺灣的臺南、高雄引進,公司在臺中進行研發,在大陸進行試驗。“臺灣的土地少,養殖范圍小,而閩南地區和臺灣水質、土壤、氣候都相似,選擇在福建還能將大陸的技術與臺灣的技術結合,達到共贏。”陳家和說道。
陳家和介紹到,他們從去年10月份就開始在翔安進行小規模的實驗,小規模實驗成功后,轉到漳浦來進行首次大規模嘗試。“這次我們一共投了四畝半共三個蝦塘,共投了123萬只蝦苗。”
一般一池蝦要到4個月才能收蝦,而此次,陳家和他們團隊養的蝦僅用了85天,時間上縮短近一個月,記者注意到,新鮮抓出來的蝦,有手掌那么長。“你看這蝦摸上去滑滑的,舉起來看晶瑩剔透。”陳家和又舉起蝦讓大家聞聞,沒有任何異味。來自天津市寶砥開發區考察團也一直端詳這些活蹦亂跳的小家伙,并連連稱贊“長得確實好大!” 一過秤,25條蝦子就有1斤了。
“蝦的存活率還必須大幅提高。因為根據每日打撈的死蝦數推估出的收獲量相對于實際收獲量,太過懸殊。”陳家和分析說,這次沒有成功最可能的原因,應該是原業主進水后即投苗,未待培水造藻,致使小蝦苗當即大量死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