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肉質細膩、無脂周刺、老少皆宜,在市場上一直暢銷。占有技術、環境優勢的眉山市東坡區繁育的黃顙魚苗數量曾一度占到國內市場的80%,居全國第一,2011年最高峰時達100元/萬尾。今年卻一落千丈,跌到5元/萬尾。
“從2013年,危機就開始顯現了,如今在全國的市場份額已不到一半。”東坡區漁政管理站站長張繼業介紹,如何轉危機為機遇,將考驗東坡漁業的轉型能力。
從技術一招鮮到陷入價格戰
“黃顙魚苗產業發展始于21世紀初,起步較早的是武漢水產研究所,用人工授精法殺雄魚取精,然后擠雌魚卵授精,成本高,上不了規模。眉山引進后發現該魚最佳高效繁殖方法是讓其自產,而且能在5-8月連續產卵。這一重大發現立即解決了規模化生產問題,滿足了市場需求。幾年之內在眉山推廣,很多繁殖戶賺了大錢,一個農戶10來畝魚池,一季下來能賺20多萬元,松江鎮、白馬鎮等先后成為黃顙魚苗的重要繁育基地。”眉山市雄霸漁業專合社負責人鄭向東介紹。
但近幾年隨著技術紅利消失,行業內部生產、運營不規范等問題暴露出來。不光江浙等外省開始擠占市場份額,本地也陷入無序發展。東坡區象耳鎮君樂村村主任何光軍有苗場20畝,年可繁殖魚苗6、7千萬尾。“去年還能賣25元/萬尾,利潤1萬元/畝;今年只賣到7-8元/萬尾,利潤只剩3500元/畝,下降了2/3。”何光軍分析,“君樂村750多戶村民,400多戶在育苗。而市場就那么大,銷售商為了搶客戶,只有競相壓價。”
而這又導致新一輪的惡性循環,由于經銷商壓價,育苗戶只有靠量才能保本,盲目擴產,很少選擇優良的親本進行繁育,品質自然遭到質疑,甚至已經影響到整個眉山的水產形象。
再打技術牌能否轉“危”為“機”
如何才能在看似飽和的魚苗市場避免被淘汰的命運?研發自武漢的全雄魚給了啟示。
黃顙魚苗雌雄規格差別大,每起一網,大的大小的小,很影響商品性。武漢專家發明了全雄黃顙魚,提高了捕撈效率,在東坡區也開始試養。“我們看到新一輪的競爭還是圍繞技術展開,品種改良的市場潛力巨大。”張繼業介紹,有鑒于此,東坡區從2011年就開始對雜交黃顙魚進行重點關注,成功選育出了優秀雜交黃顙魚品種,還引導研發者鄭向東成立了合作社。
“目前,雜交黃顙的優勢已經被生產實踐證實:一是產量高,畝產可達4000斤;二是長勢比普通黃顙快一半以上,而且雌雄個體大小不再懸殊;三是抗病力強,存活率高,幾乎不患‘紅頭’病;四是耐貯耐運,運輸時間可長1倍以上;最后,該品種不育,肚內無卵,可食率高。”鄭向東介紹,該品種正在申報四川省科技支撐計劃。
然而,占領技術高地仍然只是第一步,漁愉魚水產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悅悅說:“目前,東坡區的雜交黃顙在全國占有率達到了90%,卻仍不免被人說成是全雄黃顙的‘山寨版’。可見有了專利還要打造品牌,有了品牌還要每位從業者積極維護它的美譽度,才能讓它擁有持久的市場號召力。”
對此,張繼業指出:“今年雜交黃顙的水花苗全區達10億尾以上。為了更好地保護該品種和知識產權,讓它的市場價值充分體現,在省水產局的重視下,目前正在做品種審定的前期工作,有望通過2-3年的努力,讓該品種得到國家認可,到時候將為我區廣大繁殖戶、養殖戶創造更多盈利空間。”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