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食藥總局發布食品抽檢結果,福建的魚蝦類成為水產品不合格的重災區。廈門的情況如何?記者近日采訪得知,廈門的水產品來自各地,今年也有6批次抽檢不合格,抗生素和孔雀石綠被檢出。養殖環節有抗生素,運輸環節有麻醉劑,保存環節有甲醛,水產品真是環環有貓膩!(9月16日《海峽導報》)
魚蝦是抗生素養大的,運輸環節使用了麻醉劑,保存環節使用了甲醛。這樣的水產品當然會是有毒的。有人說,養殖戶的良心壞了。有人說監管部門的責任心缺失了。這都是導致此類問題多發的主要原因。
但是,話又說過來。如果養殖環節不使用抗生素,或許我們就吃不上這么多的魚蝦了,魚蝦早就因為疾病而死亡。如果監管部門全力查處,我想很多養殖戶也會因為不賺錢而另謀職業了。這樣說,并非是筆者為養殖戶的不道德開脫,為監管部門的不作為說情。而是,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離開了抗生素、麻醉劑、甲醛,我們還有沒有替代產品,我們還能不能吃上豐富的水產品?
這個問題,無論是對于養殖戶來說,還是對于監管部門來說,亦或是對于消費者來說,都是一個很糾結的問題。但是,這都不是讓我們吃有毒水產品的理由。當水產品中檢測出呋喃類抗生素、孔雀石綠等藥品得而時候,我們的健康就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尤其是抗生素,這是一種救命藥,按照醫藥管理規定是不能隨便使用的。在國外并非所有醫生都有資格開具抗生素類的。而在我們國家,抗生素的濫用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試想,當這些抗生素殘留被我們吃進肚子里的時候,傷害會是何其之大?
食藥監總局明確指出,呋喃類藥物進入動物體內,代謝產物在組織中存在較長時間,人體長期攝入后可能引起溶血性貧血、多發性神經炎、眼部損害和急性肝壞死,并有一定致癌性。這種尷尬的背后是養殖戶道德缺失的問題,是監管部門執法缺位的問題。但是,這里面還有無奈的問題。
就現階段而言,我們真還沒有多好的此類藥品的替代品。這暴露出的問題其實是科技創新滯后。國家每年都拿出大筆資金開展科學研究。問題是,一部分資金成為唐僧肉被人吃進了肥肥的肚子里,一部分資金被用在了不該研究的地方。去年,一家高校的女教授研究的科研課題是“高潮的幾種形式”,另一家高校的男教授研究的課題是“自慰有多少種方式”。這些研究動用的都是國家幾十萬、幾百萬的科研資金。不是筆者迂腐到認為這類研究沒有絲毫意義。而是說,科研資金更該用到急需的研究之上。
我們能動用這些資金研究這些嘩眾取寵的東西,為何不去研究百姓生活所需的東西?為什么就不去研究一點水產養殖的無毒、無害的養殖藥物、運輸藥物、保鮮設備? “抗生素養大的魚蝦”源于科技創新滯后,古人能研究出四大發明名揚中外,我們就只能研究如何叫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