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魚不像生活在珊瑚礁里的其它許多種魚那樣有鮮艷奪目的色彩。半透明的修長身體,尾端纖細如針尖。布滿全身的暗色小斑點是珍珠魚的全部裝束。在其它動物體腔內的生活方式賦予了它獨具的特征:身體上有很結實仍保護層以抵御寄主的消化酶;有非凡的忍耐力能在含氧量極低的環境中生存。珍珠魚的牙齒大而尖利,相當發達的口器同它嬌弱的身體結構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種魚在越南南方沿海是相當普通的。有的海域25%~30%的海參和近50%的海星體內都有珍珠魚寄生。珍珠魚生性孤僻不喜交往,至少它們不喜歡來客和鄰居的造訪。在每個寄主那里,不論是海參或是海星,通常只寄居著一條珍珠魚1985年在越南南方沿海進行考察的一組俄羅斯專家只有一次在一只海參里同時找到兩條,而且其中的一條還是死的。但它并非因老面死,它的全身滿是撕傷的痕跡,這是海參的另一“房客”所為。進一步的觀察發現,有時候在活魚身上也能見到類似的傷痕。對魚胃里的內容物進行常規檢查也發現珍珠魚的胃里除了有小蝦蟹外,還有珍珠魚。毋庸置疑,這種貌似嬌弱的魚實際上是很殘暴的,殘暴到竟然毫不憐憫地吞食自己的同類。
這組專家在對瓜參進行例行研究時,在其體內發現了一種腦袋極小身體細長透明的奇怪生物。這種外表上同珍珠魚相去甚遠的生物體長達20厘米,幾乎比珍珠魚的平均體長大兩倍。查閱科技文獻證實了專家們的猜測——這是一種“細體”珍珠魚的發育晚期的幼仔。上個世紀這種幼魚曾一度被當作魚類的一個種群,直到上世紀末葉,在研究地中海鱗電鰻的生命循環時,這種誤解才得以澄清。
首次發現這種幼魚之后,陸續又發現了一些。這樣,專家們才得以把這種魚的生命循環摘清楚。那是12月到元月在越南沿海,此時幼魚的發育已經完成。在表層水中生活的幼鱗電鰻就要下沉至水底到動物寄生的體腔內生活。盡管對鱗電鰻的生物學研究還很不透徹,但從研究地中海鱗電鰻生命循環周期的意大利學者埃米利的著作中我們知道,這種魚從卵發育成最初的幼魚的過程是在家層水中完成的。當時還給它起了一個別出心裁的名字:“旗手”。這種幼魚就是以這個名稱作為單獨的魚種的。“旗手”的背鰭是千條長長的突出部分,支承著兩側的葉狀突起。它起著類似帆的作用,幫助幼魚分散海流的力量。“旗手”以浮游生物的機體為食發育生長,下沉到海底前不久便變成我們已經熟悉的細小修長的模樣。
下沉是這種魚生命中的轉折期:它們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寄主——海參或海星,也就是說,它是急劇地變更居住環境。而且,即使幼魚找到了寄主,潛在的危險可能就在這里正等待著它。如果它選中的海參或海星中已有一成年鱗電鰻那么,幼魚就會立即被吃掉。觀察表明;在下沉期間,幼魚大多數成了成魚的盤中餐。
當然,并非所有的幼魚都會遭此劫難。部分幼魚有幸找到無其它魚住的合適住所,從而完成向成魚的轉變。這種轉變無需很長時間,而其時它的體長要銳減2—2.5倍,頭部變大。換句話說,這種魚好像是在“倒著長”。其實,只是它的身體在縮小令,它的頭部生長完全正常,是逐漸長大的。根據頭部的大小,可以鑒定出它的大小和年齡。
珍珠魚就是這樣寄居在瓜參或海星的體腔之中的。但是如若把珍珠魚看成是個寄生蟲是不那么正確的,它們并不以寄主的身體組織為食。寄主只向它們提供可靠的藏身之地,并不提供食物。夜間它們會離開寄主自行捕食小蝦蟹、蠕蟲和小魚。捕獵完畢回“家”時,珍珠魚用尾部在前開路,通過口隙或泄殖腔孔再鉆回房東體內。尖而光滑的尾部,通體覆蓋著一層粘液而且沒有鱗片,要完成這一過程是相當容易的。但要鉆回海星體內則要困難一些。實驗室觀察表明,珍珠魚必須等待時機,等待海星把它那通往口隙的深深的溝槽舒展開來這一時刻的到來。看來,房東不會因珍珠魚的“進進出出”太受其苦。專家們從不曾發現珍珠魚對海星和海參的內部器官有明顯損傷的例子。
珍珠魚尋找寄主主要不是靠視覺,而是靠嗅覺。"打獵”歸來找不到原來的房東而不得不另覓新“家”的情況屢見不鮮。這時,如果寄主不多,“所有者”與不速之客之間必然會發生沖突。其結果是決斗的一方要么離開“戰場”,要么成為幸運對手的份外口糧。專家們曾偶然目睹到一場這種種群內部爭斗的奇觀。爭斗結果是共棲者均勻分配了宿主:每個宿主家里都有一個寄居者。這樣的解決方式在許多共棲魚類、甲完綱、多毛蠕蟲類中是十分罕見的。生態學家可以據此改擬所研究種群的生態學。
有趣的是,珍珠魚很關心自己住所的清潔。為了不使糞便污染居所同時又不成為掠奪者的獵物,珍珠魚有著獨特的適應性身體結構:它的腸子的末端不像大多數魚類那樣在身體的后部,而是在身體后部打了一個袢又回轉向前到頭部,肛門便開在頭的下部。要排泄固體糞便時珍珠魚只需從寄生體內探出身來向外看看,既能及時發現會不會有什么危險也完成了排泄過程。
由于俄越熱帶研究中心的成立,這組俄羅斯專家——俄羅斯科學院生態學與進化問題研究所的副博士托·布里塔耶夫和尤·德格布拉杰,得以于1987一1990年間在越南繼續研究。他們繼續觀察珍珠魚并取得了出乎預料的成果。
在這段時間里,越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國家臨近崩潰的經濟得到復蘇,商業、農業和工業迅速發展。在市區在過去搭蓋著簡陋竹樓的地方,雨后春筍般地建起了漂亮的一兩層的磚瓦房。建設的急劇增長促使了建樹業的發展。與此同時,該地區兩類珍珠魚之間的平衡也遭到了破壞。
我們已經說過,有一類珍珠魚是寄居在海參體內的,另一類寄居在枕形海星體內。兩者之間相互關系的危機早在1987年已初露端倪。那時,專家們初次在海參中發現了本是寄居在海星體內的珍珠魚,但當時他們只是把它作為偶然的超常現象接受這一事實的,并未覺得它有什么特別的意義。但是一年之后,從瓜參中找到的珍珠魚中有30%是屬于原先寄居于海星中的,到1990年,竟然占到了絕對的多數!
現在讓我們再回頭談談珍珠魚的寄主這個話題.海參(或瓜參),這種個頭夠大的水底動物(體長20—35厘米),有點點像一只光滑的毛毛蟲,它們以生存在海底泥沙中的徽生物為食。它們在珊期叢或巖石間平緩的沙地上慢慢地爬行著,雖然它們是水下珊瑚群中的常傷居民,但它們的生存并不直接依賴于珊瑚群落的興衰。
再談枕形海星。這種笨拙的生物體態厚實,像一節外形渾圓的縮短了的撓骨,因而有“枕形海星”的雅號。它以珊瑚幼蟲為食,像60年代毀壞了澳大利亞珊瑚礁的“荊冠”。那城市蓬勃的建設要消耗更多的建筑材料,而這里,同其它東南亞濱海國家一樣,傳統上是靠燒珊瑚來獲取的。珊瑚礁被破壞使枕形海星失去了食物來源,因而其數量急劇減少,這也使一類珍珠魚失去了慣常的寄生場所。不過,它們并沒有消聲匿跡,而是開始排擠比較顧遂而不富進攻性的寄生在海參中的珍殊魚種。有趣的是,雖然由于生態平街破壞殃及到海參中的珍珠魚種,但它們竟然沒有受到多大的威脅!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覽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