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棚存在的問題比較多,今天又有不少電話過來,作為行業內的我來說,心里又更緊一層。養個活的東西都不容易。菌是這樣,蝦也是這樣。何況還是高密度。 對蝦小棚養殖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預先處理底質的意識不強,或做得不徹底
我們以前分享過:一般情況下(水源水質優),調水的本質就是“用高效、安全、經濟、易行”的方式,來處理“有機廢物”。調水的本質就是這個東西的有效安全的降解掉,或“物理方法”挪除掉,或者是多種方法結合,多管齊下。底質預先就不好,又未處理掉一造下來積累的廢物。那就是一個“定時炸彈”,在起爆之前,我們還要大量地“還氧債”(或者叫做繳稅)。并且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大量交還氧債的同時,還會有其他的連帶反應或連鎖效應。
俗話說:
底不好,不放苗。
苗不好,不放苗。
水不好,不放苗。
試苗差,不放苗。
天氣差,不放苗。
……
二、小棚的排換水設備設計有缺陷
我們真有必要在苗頭時換水,主體上的50mm的小管,是來不及的。在正常氣溫天氣下,水底蝦藻菌氧等不至于很惡劣的時候,換部分水,是沒有問題的。我們排水可能容易,水若有點苗頭,面對多張棚的需求,我們是來不及做排換水的。任何異常的時候,無疑是巡塘仔細,密切注意動態變化,掌握基礎水化指標等情況下,能及早發現異常或異常的苗頭。即使是一般情況下的異常,可能很多時候不應該先想到有“神藥”(當然必須用的投入品,還是要合理使用),而應該想到排換水。
當然,排換水的本身也有一定的講究和原則,比如:
(1)要保持優質的源頭水持續供應。不間斷,夠使用。
(2)換水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換水,可以掌控一些次生問題(即引發的問題),被動換水,只是兩害取其輕,沒有選擇的余地,沒有完美的一點瑕疵都沒有的事。有必要換,當換。甚至,一定程度上講,外源水再差,也不比我們的池水差。
(3)未攪動過底的池水,換水量過大,切勿攪底變渾水,特別是“厭氧層的底泥”(厭氧層前面有分享),這無疑等于“自殺”。
(4)水底過差,換水時進水口有很多蝦聚集,我們應該大致知道通常的原因,換水口因水花沖水的關系,相對溶氧較好(熱天井水還有水溫相對較低的問題,但也別忘記,蝦是變溫動物,合理掌控進度也是關鍵)。蝦都知道往這里跑,一來說明水環境實在太惡劣,蝦不太耐受,恨不得長個翅膀飛上天,痛快幾口空氣。若是再過多,可能會引發區域性小范圍缺氧。
所以,水管落水口下方一點距離,給它墊上平木板或硬質磚塊等,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攪底,通過水車(外塘)移近盡快打散推走新水,也是個方法,或者直接使用優質化學增氧劑等來降低必定的副作用。
但要記住的是,水源水,力求非常優質,則更好。
三、小棚的增氧動力設備設置過小
這個增氧機增氧的作用,我們以前也分享過。要想氧好(尤其是底氧)、水(指標)更穩、藻相多元更好、菌相穩定多元,甚至底物(有機廢物)更容易降解,都需要強而足的增氧動力,尤其是橫向動力,或者多種增氧方式結合,做到有效、足和混勻水體效率高。消除分層。
四、掌控水位和透明度方面做得不夠
這個也是小棚做得非常差的,據我走訪的多數養殖戶,在這上面是沒有多少意識的,另外也鑒于水色水質易變,超出人的心里意識和評估,往往加劇變化之后難以承受的后果。過濃過深的水,比比皆是,人們往往考慮到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副作用。簡單說,過深的水,是沒有必要的,我給你10米的水,常規的精養,常規的動力設備,我們也是養不出來蝦的。這個詳細分享后續再說。
五、小管緩慢補水之痛
這個真的要考慮用詞,小管緩慢補水,還不能叫做加水。很多人都是白天小管慢慢補水,還怕晚上加,也怕加太大,說是有應激云云。小管加水或緩慢補水,我們要知道加的水,它不是純水,即使是人喝的純凈水,它也不是絕對純凈。特別是地下水,尤其是南通地區的,它含有豐富的無機碳源(總堿度)、部分的微量元素、很高的鈣鎂(總硬度)、甚至還有氨氮,當然也少不了鐵和錳的高居不下。這些東西,等于我們不間斷的往水體補肥。通常情況下(非特殊環境),你是“越加越肥”的。等于補充了水體逐漸被消耗掉的營養源。你的水體肥瘦,受你的加水控制。
所以,該加水加水,該換水換水,但是,所有問題,都是在密切注意到水、蝦、底、氧、菌、藻、水化指標、水位、透明度等等動態變化的基礎上,及早及時發現和干預,怕什么應激。這是我的一位老師提倡的“關口前移”,也就是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早處理,勝過一切。
六、部分人過高追求產量,追求密度
說的直接點,我們沒有那金剛鉆,就不攬那瓷器活。過高的密度,再加上以上的原因,不是簡單地難度疊加的關系,一旦惡化起來,速度快得可能難以想象。多數還在夜里,夜里才是難關。密度的事’不多說,合理的密度,甚至相對低一點的密度,才是相對正途,拿密度換產量,這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現實的基礎技術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天給力(好像還關老天的事,養蝦一定程度上還要靠天吃飯)的情況下,過高的密度,成為不可承受之重。我們要記住的事,養成,比高產好像更重要。貪心,往往壞大事。
七、無蓄水池預處理水之痛
我們一再說到,有且持續供應的換水條件,是必要的。養蝦都沒水,或者不夠用,無疑要增加很大的難度,或者提高管控水平,才能勉強應對。我們要知道本地的水質,各項理化指標到底如何。
今天還有一個朋友問我,白嘴的成因。其實我記得,在上半年,我不計其數,反復多次地解釋過說明過。我們的地下水,我說了不算,權威數據說了算。不但高總堿度,高硬度,二價鐵能達到19個ppm,錳有5個多ppm,其他還良好。部分地區總氨過高。
這樣的純清的水,從井口直抽,入棚,你都看到供步行的樓板(過道)紅黑異常,塑料管鐵銹斑斑,我們還怎么認為這個看起來“純清”的水,有多么地“安全”。
八、中后期渾水(類似絮團)的處理
渾水類似于絮團,絮團理解起來并不復雜,一是強烈供氧,二是攪動水體。使得絮體的表面積增大,不會沉積。以前我們曾粗略提過。我們經常搞混邏輯,不是渾水才有蝦,而是蝦多才渾水。當增氧、(有機)碳源、攪水能力等不足以供應絮體的需求。一旦出現問題,或稍斷“氣”哪怕十到二十分鐘,必死蝦。這個時候怎么辦,排出絮體,應該是個有效的方法。
以上是我總結的八大方面,可能有偏頗之處,提到的人和事,我做了施工某文說的“鈍化”處理,希望不要介意。同時希望大家引用參考,身體力行,盡可能提高成功率。
作者:無錫中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馮依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