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方食客頻頻為“江鮮”舉箸感嘆人間美味的同時,被譽為“微笑天使”的長江江豚卻大都無食裹腹,陷入了饑荒。這些聰明而且特別重感情的天使們因饑餓難忍,無奈之下常常泥沙充饑。
作為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由于人類對生態的過度破壞,長江江豚目前正在快速進入“斷香火”的局面。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在長江南京段江豚僅剩不足30頭,就算是整個長江流域,長江江豚不足千頭,其數量已比大熊貓還稀少,且在近年下降速率呈加速趨勢。如何從根本上挽救這一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
為有效保護現有的江豚,期望其族類慢慢興旺起來,江蘇省及南京市兩級政府決定,不僅設立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內,同時從現在開始通過硬性的措施讓漁民退出與江豚爭食,最終實現保護區內徹底禁漁的狀態。
南京市農委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處長湯哲斌告訴界面新聞,當前為江豚生存拉響警報的關鍵問題是食物饑荒。江豚通常只吃身長10到15厘米、重50到100克的小型魚類。
據悉,人工養殖的江豚每天進食達5斤之多,但在野外,因為魚類資源衰退,它們連溫飽線都達不到。
江豚很聰明,智力相當于大猩猩,特別重感情,剛出生的小江豚喜歡待在媽媽的背上,媽媽就這樣帶它一年。它們全身鉛灰色、頭部鈍圓、吻部很短,看上去嘴角總是含著笑,很是可愛。雖然動作靈活,但身軀圓滾滾的,探出水面時就像一頭頭小豬,因為體型豐滿又被漁民稱為“江豬”。而眼下的真實狀況是,管理部門監測到的江豚大多比較“消瘦”,長江流域發現的死亡江豚部分體內已沒有任何食物。湯哲斌說,江豚是漁業資源的頂層生物,以10多厘米長度的小型魚類為食,是生態壞境好與壞的標志,如果江豚滅絕了,說明長江生態環境瀕臨崩潰。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郝玉江從事長江江豚研究了十多年,他在解剖死去江豚的尸體時發現,江豚的胃里全是不容易消化的螺絲,滿滿地堵在腸道里。有的江豚消化道積淤泥沙,其推測可能在水床找泥鰍等食物時吞進去的。郝玉江說,如果長江漁業資源充足,聰明的江豚是不會去冒這些風險的。
為更好地保護長江江豚和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江蘇省及南京市政府已經于一年前發起設立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西起江寧區新生州,與安徽省馬鞍山市相鄰,東至南京長江大橋,規劃總面積86.9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30.25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23.66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33.01平方公里。
此前南京已經在該保護區內試行了局部禁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豚的“主食”小型魚類得以逐步恢復。湯哲斌說,保護江豚要優先解決其食物問題,在江豚保護區內,新建碼頭港口將受到嚴格限制,同時保護區內的漁民將逐步退出,不再與江豚爭食,最終南京將實現保護區內徹底禁漁。
農業部公開的一份資料顯示,長江江豚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種群量快速衰減,目前僅剩千余頭,并正以每年5%至10%的速度下降。專家稱,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護,預計再過10至15年將滅絕。
作為南京民間動物保護組織,南京守望者聯盟更多的則以保護長江江豚為主題的公益講座入手,在社會上廣泛宣傳。該聯盟負責人姜盟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江豚繁殖率很低,每胎只產一頭。南京權威部門最新調查顯示長江南京段目前只有不到三十頭,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他說,現在江蘇省和南京市兩級政府積極推動下成立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具有大實效,令人欣喜和期待。他說,政府通過制定嚴格的規定,嚴格控制保護區內新建港口碼頭數量,同時將保護區內的100多戶漁民逐步遷出,在保護區內徹底禁漁,已經使南京江豚數量去年以來得到了恢復和增長。姜盟表示,江豚保護不能只靠地方政府一方推動,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民間志愿者也在關注江豚保護工作。全國江豚研究專家、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光和姜盟等人聯合發起成立南京江豚保護協會,通過公益團體的形式,一方面對江豚進行數據觀測,為政府提供相應的研究數據;另一方面通過舉辦主題江豚公益保護活動,向社會公眾普及江豚保護知識,增強市民保護江豚的意識。守望者聯盟在南京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開發了全球首款長江江豚量產模型,通過公益義賣的方式,為江豚保護協會募集公益活動資金。
身為長江旗艦物種,江豚的覓食之艱難令人無奈。但對它們更大的威脅,是非法漁具、航運船舶、水利工程、水體污染、采沙泛濫等人類活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