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養殖
昨天,一條“溫州海域海蜇幾乎絕跡”的消息不脛而走,不少吃貨犯了愁:海蜇都絕跡了,留給其它海產的時間也不多了吧?
別慌,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政漁監處副處長陸秀中告訴我,瀕臨絕跡的只是自然生長的海蜇,人工養殖的海蜇仍供大于求,不愁吃不上。省海洋與漁業局的專家則表示,海蜇數量減少是個十足的“好消息”!這意味著有更高級的海產通過食物鏈在消滅海蜇,是海洋環境變好的信號。
海蜇經濟效益低不受漁民待見
海蜇,俗稱為水母,屬缽水母綱,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種腔腸軟體動物。多數人都沒見過新鮮的海蜇,它的體形呈半球狀;上面呈傘狀,白色,最長可達1米,借以伸縮運動,稱為海蜇皮;下有八條口腕,其下有絲狀物,呈灰紅色,叫海蜇頭。我們經常吃的部位就是海蜇頭,多數宴會的冷菜中都有涼拌海蜇。
雖然頗受歡迎,但它卻并不受漁老大們待見。一位從事多年捕撈的船員告訴我,新鮮的海蜇吸水能力驚人,往往能擠出近一半水。有時候一網上來,就得放在高濃度的鹽水里浸泡脫水,費時費力,經濟效益遠沒其它海產品高。漁業專家說,新鮮捕撈的海蜇體形也比較大,身長就抵得上3張小圓桌,讓漁民們很煩惱。據公開報道,2013年8月,曾有漁民捕獲一只450斤的巨型海蜇。
海蜇少了帶魚、鯧魚多了
近兩年,浙江推出東海漁場修復振興計劃,預計到2020年,累計增殖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100億尾。今年6月3日,平陽縣就投放了5000多萬只傘徑8毫米以上海蜇種苗。
陸秀中說,單個種苗目測也就是小拇指指甲那么大。不過種苗最終生長成形的概率并不高,主要還是保持生態平衡。按照動物分類,水母類比蝦、蟹低端得多。正所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自然也容易成為其它海產品的盤中餐。“如果海蜇數量很多的話,就說明食物鏈上游的其它海產數量在減少,沒有吃它。”專家說。
省海洋與漁業局的統計顯示,2014年浙江全省的海蜇捕撈量為2060噸。而前兩年,每年的捕撈量都在3000-4000噸間。今年上半年,浙江海洋捕撈量中,帶魚增長了23%,鯧魚增長了15%。專家分析,隨著海洋環境變好,今年海蜇的捕撈量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我們吃的腌海蜇多來自廣東、山東
目前,全國范圍內自然生長的海蜇都非常稀少,主要都是通過人工養殖。山東省、江蘇省是養殖大省,浙江省內的海蜇養殖量很少,少到官方都不把其作為產業來統計。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海蜇養殖需要非常開闊的水域、經濟效益不明顯。業內人士告訴我,養殖海蜇的圍墾或者灘涂,至少都是3000畝起步,不少都近萬畝,在浙江沿海很難找到合適地點。我做了個測算,西湖的面積是6.39平方公里,約9585畝,如果1/3的西湖里都養著海蜇,那是一種什么感受。在山東威海,今年市場上新鮮海蜇每公斤價格也就4-5元,還同比略有提升。
陸秀中說,不少溫州商人也都在廣東、江蘇一帶養殖海蜇,然后再銷往各地。我今天也去杭州的幾個農貿市場轉了轉,腌海蜇多來自廣東、山東,價格在25-35元/斤。在屏風街農貿市場,一包200g、瑞安生產的即食海蜇,只賣3.5元。而登錄多家電商平臺,一斤裝的海蜇絲也還不到10元。
本是沿海窮人才吃的食物
上世紀60年代,海蜇多是沿海窮人才吃的食物。直到人們逐漸意識到海蜇的營養價值,它才開始登堂入室,成為冷菜的“當家花旦”。
據測算,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質12.3克、鈣182毫克、碘132微克和多種維生素以及豐富的膠原蛋白。海蜇非常容易融化,在常溫下都很容易化成水。所以新鮮捕撈的海蜇需要馬上脫水,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三鹽三礬”。也就是,只有用食鹽加明礬腌漬3次,才能較好脫水,同時脫去其體內的毒素。之后,海蜇呈淺紅或淺黃色,厚薄均勻且有韌性,用力擠也擠不出水,才能食用。
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腌海蜇,都經歷了上述過程,咸度非常高,所以是不能現買現吃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一天買,用清水浸泡一晚,吃之前再多用清水沖洗幾遍。要是覺得腥味重,還可以在米醋中浸泡2小時。至于做法,涼拌是極好的,倒點麻油、香醋就行了。其它,搭配黃瓜、白菜、菠菜、菜心都不在話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