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魚的學名是啥?命名至今發生了哪些變化?昨日,在華中農業大學召開的“團頭魴命名60周年紀念大會暨團頭魴學術研討會”上,專家透露,目前市民餐桌上食用的武昌魚,已經培育到第四代,味道有望比當年更鮮美。
系新中國命名的首個魚種
武昌魚學名團頭魴,最早得名與三國東吳故都的古武昌有關,當時就有“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民謠,此后王安石、蘇軾、岑參、毛澤東等歷代名人都寫過吟詠武昌魚的詩詞。
中科院院士、魚類生物學家曹文宣介紹,武昌魚為我省鄂州梁子湖獨有。它有14對肋骨,比一般的鳊魚多一對。1955年,時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員易伯魯(后任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入駐梁子湖,為將外形相似的兩種魴魚區分開來,將其中一個命名為“團頭魴”,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命名的第一個魚種,易伯魯也因此發現被尊稱為“武昌魚之父”。
到了1956年6月初,毛澤東主席來到武漢,暢游長江后,吃到清蒸武昌魚,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讓這一美食享譽全國,成為湖北招牌菜。
新品種肉質鮮美還有點甜
武昌魚味道鮮美,野生的卻不多。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院長王衛民教授介紹,武昌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附屬大、中型湖泊中,分布比較狹窄,前些年,種質衰退問題比較突出。
2008年開始,王衛民開始帶隊走遍長江中游地區,包括鄱陽湖、梁子湖、淤泥湖、天鵝洲等水域,收集武昌魚的優良品種,用科學的育種方案選育武昌魚,目前已經有了生長速度較快、抗病能力較強的第四代,預計明年申請新品種。
王衛民說,也因為武昌魚的分布問題,90%以上市民食用的武昌魚,都來自人工養殖。人工養殖時,為追求產量,過度使用人工飼料,魚肉的品質下降。目前,華中農業大學開始推廣將產草量、蛋白量都較高的皇竹草作為武昌魚的主要飼料,魚類的免疫力提高,肉質更為鮮美,還帶有淡淡的甜味。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