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0月上旬,霞浦的牙城灣、三沙、福寧灣、外海湖、長門、羅湖等海區發生不同程度紫菜爛菜現象,給霞浦的菜農們帶來很大損失。經調查,目前紫菜爛菜原因已初步查明,是采苗密度過大和臺風天連續陰雨天氣導致。
紫菜是霞浦沿海人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近年來,霞浦紫菜養殖發展很快。2015年全縣養殖面積達到7.5萬畝,居全省首位。主要分布在牙城、三沙、松港、沙江、長春等鄉鎮。
據當地養殖戶介紹,今年8月29日至9月15日左右的大約半個月時間,全縣紫菜開始秋季采苗。由于采苗期間天氣情況良好,全縣采苗效果很好,殼孢子萌發率高,前期幼苗生長正常,沒有發生病爛。然而,從9月28日以來,牙城灣海區發現紫菜大面積爛菜。直至10月11日,從北到南的三沙、福寧灣、外海湖、長門、羅湖等海區都發生不同程度爛菜。特別是牙城灣、三沙柳洲灣爛菜面積達到90%左右,全縣爛菜面積超過2萬畝,危害嚴重程度為二十多年來罕見。我省的福鼎、福安、福清、莆田、惠安,以及浙江的蒼南、洞頭、象山等地也都發生紫菜大面積爛菜現象。
紫菜爛菜事件發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廖小軍及時作出批示。霞浦縣委、縣政府第一時間安排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趕赴牙城海區現場檢查指導,并將牙城海區取水樣送往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進行水質化驗監測。監測結果表明,除了水體存在一定程度富營養化現象,取樣海域水質較好,海水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要求。
10月16日,市環保局組織市環境監測站技術人員對霞浦三沙鎮周邊海水水質現狀進行現場監測,結果表明PH值、水溫、化學需氧量、六價鉻、溶解氧和石油類等六項指標符合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中的二類水質標準,活性磷酸鹽和無機氮濃度與往年監測數據對比無明顯變化。
紫菜養殖條件要求高,病害原因復雜。市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初步查明,紫菜爛菜主要有如下原因:由于去年紫菜養殖效益良好,今年種植面積增加,紫菜采苗密度過大,而紫菜對水流等水動力條件要求較高,因此造成內灣近岸水域,水動力條件差的海域養殖的紫菜發生爛苗病害;發生病害后,由于今年第21號臺風“杜鵑”和天文大潮共同影響,水質變得混濁,浮泥附著,且臺風過后連續陰雨天氣,對紫菜養殖生長不利,致病害影響擴大。
目前,該縣已從漳浦、莆田、蒼南等地調回苗種10000多畝,指導養殖戶進行重新補苗,盡量減少爛菜給當地養殖戶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組織相關水產養殖技術人員,積極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指導,幫助養殖戶檢查苗種及質量問題,并組織養殖戶開展專門的紫菜養殖技術培訓,提高養殖戶科學應對災害的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