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寫我名字,叫我三叔就好。” 剛剛見到三叔的時候,他非常低調地跟記者說。三叔是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大鰲鎮人, 80 年代在江門紙廠做采購,后來從事水產養殖,從1999 年開始養殖南美白對蝦至今。十幾年來三叔的蝦塘都是賺得多虧得少,盈虧比例大概是6:4。近幾年白對蝦病害肆虐,養殖極其艱難, 在大鰲鎮普遍土池白水塘畝產三四百斤的情況下,三叔卻能做到常年畝產超過500 斤,實在是難能可貴。
用心管理很重要
在與三叔交流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他是一個對管理非常用心的人。三叔有一口10 畝的蝦塘,他在蝦塘旁邊蓋了一間小屋,自己就長期住在里面。總是能在塘口找到他是認識三叔的人對他的印象,三叔對自己蝦塘的情況十分了解, 蝦一旦有任何異動他都能第一時間掌握并應對。當其他人給蝦喂完飼料,不是跑去干其他活就是去玩的時候,三叔卻用他的專注和責任心確保著蝦塘的收成。“我離開蝦塘的時間從來不超過兩個小時,我在大鰲鎮上的家也幾乎很少回去, 只是時不時回去看一下有沒有被人偷東西。”三叔告訴記者,養蝦是一件很需要用心的事情,不僅僅要按時投料,還要定時巡塘監控缺氧、應激等情況,在水體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還要及時進行控料。三叔給記者舉了一個他自己的例子:去年冬棚蝦由于天氣太冷,蝦不吃料, 因為觀察不仔細沒有及時發現,仍舊照常投料,沒有進行控料,結果導致水質惡化引發急性腸炎,損失慘重。
三叔以前養蝦都有做記錄的習慣,定時記下蝦塘的各種情況和指標,并及時進行調整。雖然這幾年由于視力不好不再做養殖記錄,但他仍舊堅持著事后思考總結的習慣。在每批蝦賣出去以后,無論養殖成功與否,三叔都會對這一造蝦在管理上的各個環節進行思考和總結,并把好的經驗應用到下一造蝦的生產當中。
三叔還跟記者分享了一個關于出現偷死如何賣蝦的經驗。如果每天死亡1~2 斤,屬于正常現象,大可不必驚慌。如果每天死亡幾斤以上,那就得趕緊賣掉,沒得博。如果此時蝦還沒達到成品蝦規格(70-80 支/ 斤),只要死剩1.5 萬支/ 畝以上,仍可以繼續養,不過此時必須停料、解毒、改底,等蝦慢慢穩定能吃回飼料以后,再繼續投料,養至成品蝦規格再賣。
愿意學習交流,善用微生態制劑
張保勇認識三叔已有一年多,他是北京鑫洋水產高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洋”)派駐在大鰲的技術員,“他(三叔)去年冬棚蝦出問題后找到了我, 叫我給他做指導,”張保勇回憶,“我就給他提了保持水色穩定、時刻監測水質、看水色投料、堅持內服保健等大方向上的建議,想不到他還真的嚴格按照我的思路去做了。”張保勇告訴記者,他的其他客戶雖然也會向他咨詢養殖建議,但大多數最終還是會按照他們自己的經驗和傳統做法進行操作,而三叔卻是個例外,“他是真的能聽進去你說的話,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吸收結合。”愿意學習交流是三叔留給張保勇最深刻的印象。
三叔的樂于學習讓他對“不能馬上看到效果,不知道用了有沒有幫助”的微生態制劑十分認可。他不提倡過多的使用化學類產品進行養蝦,“化學類產品雖然見效快,但效果不長,應激大。” 三叔總結道。在交談過程中,三叔提到, 他在去年認識張保勇以后,開始接觸到鑫洋的新型微生態專利產品“弧菌克星”,感覺比較理想。
“養蝦那么多年,我也用過很多菌類產品,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第一次聽說弧菌克星這個產品,沒想到能有這個效果。”三叔說,自己長期使用弧菌克星的最直觀感受是蝦色澤好,蝦身無雜質,發病也不明顯了,“我今年的頭兩造蝦都一直全程堅持外潑和內服弧菌克星,不僅水色穩定,蝦腸道也健康,我的10 畝蝦塘上一造白水蝦投苗42 萬,8 月中旬出蝦, 養殖80 天達到40 支/ 斤,畝產580 斤。”
鑫洋水產工程師張洪玉博士介紹,弧菌克星的特點是,從大量健康對蝦腸道中總分離篩選出有益優勢菌群,經過冷凍干燥工藝制成,菌種純度高含量足,容易腸道定植,對致病弧菌具有針對性的抑制作用,能顯著降低偷死和應激發生率,目前已成功申請四項國家發明專利。
除了堅持使用微生態制劑,三叔認為合理用藥和舍得用藥也非常關鍵:“調水的、內服的、益生菌、中草藥、營養元素,養蝦沒有特效藥,產品要搭配著用,也要舍得用,不要為了省成本,該用200元的時候只用了100元。”
根據水色進行控投料是三叔管理經驗的核心之一。
三叔不到10平米的塘邊小屋內,常年備著的只有飼料和微生態制劑。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