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南京高淳河蟹銷售已經過半,今年高淳河蟹零售價格總體來看要比去年好很多,以中秋節為界限,中秋之前2兩/只的母蟹最高達到43-45元/斤,3兩/只母蟹價格更是達到120-135元/斤,中秋之后小規格河蟹價格有所降低,但大規格河蟹在市場上仍很緊俏,價格也比較平穩。
然而面對如此誘人的市場價格,許多養殖戶卻高興不起來,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價格雖好,無奈塘里沒有好的貨,今年規格太小了,賣不上價”。這也反映了中秋之后大部分河蟹養殖戶的心聲,經筆者調查發現,中秋之后養殖戶河蟹統貨價(均價)出現了巨大差異,少數(約占1/10)塘口河蟹統貨價能賣到80-90元/斤,目前成本已經收回并開始盈利,而大部分塘口河蟹統貨價在28-40元/斤,成本還沒有收回。
究其原因是今年河蟹規格普遍偏小,多以3兩/只公蟹、2兩/只母蟹為主,較之往年(高淳多以4兩/只公蟹、3兩/只母蟹為主打)掉了一個規格,從而導致統貨價格不高。那么哪些因素制約了河蟹規格呢?
一、放苗密度盲目增大
高淳河蟹歷來以低密度、大規格著稱,平均河蟹放養密度在800-900只/畝。然而,由于去年大規格河蟹與中小規格河蟹價格差異不大,產量高的占了優勢,因此為了迎合市場,2015年許多養殖戶增加了放苗密度,平均1000-1200只/畝,高者甚至達到了2000只/畝。盲目的提高了密度,但養殖方式(一、二殼苗都在環溝內)及管理水平(種草、投料、肥水等)卻沒有大的改變,導致河蟹早期密度過高、營養不足,從而出現了一、二殼頂殼、拉腳過多的情況,不但降低了成活率而且嚴重影響了早期的翻身率及生長速度。
二、水草管理不善
⑴ 伊樂草長勢不好
①早期肥水不當
高淳河蟹養殖,早期習慣使用農家肥肥水,由于用肥量難以把握,大劑量的農家肥進入環溝水體后極易導致鞭毛藻類大量爆發,水色發暗、濃綠(圖1),水體透明度降低,伊樂草見光度不足,長勢變弱,時間過長,伊樂草就會萎縮,如果環溝內伊樂草不足,養殖中后期極易導致水體渾濁。(圖2)
圖1 水色過濃,伊樂草長勢變弱甚至萎縮
圖2 環溝內無伊樂草,中后期水體渾濁
② 坂田栽草后,沒有及時補肥、壯草或無機肥使用過量
經筆者走訪發現,坂田伊樂草長勢弱的塘口,多數是栽草后沒有及時補肥的,加之今年河蟹放苗密度普遍增大,伊樂草可吸收的營養不足,導致長勢偏弱。尤其是平時疏于管理,肥水力度不夠的塘口更為明顯。還有一種情況是栽草后,大量使用復合肥、尿素壯草,反而導致伊樂草不長甚至萎縮,多是由于高濃度的無機肥料導致水體滲透壓高于伊樂草細胞內的滲透壓,細胞失水萎縮,此種現象就是農民朋友所說的“燒苗”。
③ 伊樂草掛臟
六月份之前,高淳天氣極不穩定,陰雨天氣較多,早晚溫差變化大,返底、倒藻現象頻發,藻相、菌相失衡,施放的肥料不能被及時有效利用,導致水體懸浮有機質過多,如遇蛻殼高峰期,水中負電荷增多,極易將有機質吸附于伊樂草上,導致水草掛臟(圖3)。掛臟的伊樂草光合作用及營養吸收能力就會大幅降低,水草長勢就會減弱。
圖3 伊樂草掛臟,上附絲狀苔
④ 青苔過多
由于今年早期的氣候因素加之池塘的管理力度不足,三—五月份,許多塘口青苔爆發嚴重。大量青苔不但與伊樂草爭奪營養,而且青苔覆蓋于伊樂草上后(圖4),會嚴重阻礙水草的光合作用,導致伊樂草萎縮不長。
圖4 伊樂草被青苔覆蓋
⑤ 底質差
底泥厚或不注重改底的塘口,由于底層耗氧物質逐漸積累、增多,底部長時間處于低氧狀態,也易導致伊樂草根系不發達、根部發黃、發黑,長勢變弱。
⑵ “夾草”現象嚴重
2015年,河蟹“夾草”(夾苦草)現象特別突出,導致許多蟹塘六-七月份,坂田上幾乎已經沒有草了,水質開始惡化,影響了河蟹三、四殼的翻身率。“夾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①六月份天氣不穩定,陰雨天氣居多,導致河蟹應激反應大。
②螺螄(尤其是仔螺螄)投放量不足。由于今年螺螄比較緊俏,價格上漲了很多,許多客戶出于成本的考慮,減少了螺螄的投放量
③營養(主要是動物性餌料、維生素A、維生素D)缺乏
④底部溶氧不足
三、藍藻過度爆發
七月份正是河蟹最后一殼的營養積累期,然而高淳河蟹池塘卻大面積爆發藍藻,水色變濃,水華(圖5)現象明顯。鏡檢多以微囊藻、顫藻為主。藍藻一方面通過自身的藻毒素對河蟹肝臟產生刺激,造成肝臟解毒及營養儲備功能大幅下降,從而出現高溫天氣河蟹大量傷亡的現象。另一方面過多的藍藻會影響水質環境,出現pH急劇升高、上半夜河蟹底熱上岸、下半夜缺氧上岸等不良癥狀,嚴重影響了河蟹的體質,加之許多養殖戶殺藍藻不當,更是對河蟹雪上加霜,限制了河蟹最后一殼的翻身率、膨脹率,導致最終規格偏小。
圖5 藍藻水華
綜上所述,上述三方面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密度提高了,水草管理難度就會增大;密度提高了,如果管理(肥水、調水等)不善,水質就易變,極易爆發藍藻、甲藻等有害藻類;同樣水草不好,水質也易變差,河蟹規格也會受到影響。
總結
高淳河蟹養殖的趨勢是:在保證規格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產量,因此勢必要求——
1、養殖密度不能無限增大,就筆者目前所證實的河蟹放養密度在1000-1200只/畝是可以養出大規格的。
2、密度增加,相應的管理力度也要跟上。
①放苗之前一定要注重水質檢測
高淳養殖模式早期喜歡用農家肥肥水,很容易出現氨氮、亞硝酸鹽超標的情況,影響放苗成活率,因此放苗之前水質指標一定要經過化驗檢測。同時放苗過程中要用消毒(噬菌蛭弧菌)、抗應激類(如:VC)產品泡苗,對提升早期的放苗成活率有顯著作用。
②定期肥水,確保水質穩定。
密度增加,水體的營養消耗就會增大,水體的穩定性也會降低,很容易出現青苔爆發、水體白濁、渾濁等水質問題,因此肥水要定期進行,尤其是六月份之前,7-10天要補肥一次。肥料要選擇營養全面的可溶性有機肥,用后不但水質穩定,而且不易生蟲(尤其是枝角類、撓足類)。另外也要注意菌類(主要以EM菌為主)的補充,有助于藻類的繁殖,增加水體的穩定。
③蛻殼期的管理是關鍵
一方面要加強營養的補充,尤其是鈣、鎂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VA、VD可促進鈣、磷的吸收利用)的供給,促進河蟹蛻殼、加速其硬殼。另一方面由于河蟹蛻殼期是其最脆弱的階段(尤其是軟殼期),很容易被有害菌感染,因此在蛻殼期建議使用噬菌蛭弧菌抑菌、防病。再有就是蛻殼期的溶氧要充足,由于河蟹蛻殼期溶氧的需求量是平常的3倍,溶氧過低,會嚴重影響河蟹的膨脹率。可通過開動增氧設備(尤其是下半夜)或使用增氧型底改來保證水體的溶氧水平。
④加大底質改良力度
從2015年養殖情況不難看出,放苗密度增大后,多數水體出現了水色過濃、鞭毛藻類過剩、藍藻爆發等不良現象,究其根本還是底質不好(底部有機質過多)、平時改底力度不夠所造成的。因此河蟹放養密度增加,改底力度也要相應加強,建議:3-5月份,7-10天改底一次,底改產品以季磷鹽類為主;6-8月份,5-7天改底一次,底改產品要以增氧型底改為主。
3、對于高淳蟹塘種草(伊樂草、扁擔草、輪葉黑藻)模式而言,養殖密度的增加勢必導致保草難度增大,因此建議:
①適當加大水草的栽種密度(尤其是伊樂草)
②根據水草生長情況及相應的天氣狀況適時開網。
③螺螄的投放數量要充足,一般螺螄投放量不能低于900-1000斤/畝。尤其是在容易“夾草”的月份要提前投放仔螺螄。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