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媒體最近很巧合地大篇幅報道了兩種水下動物的新聞,一是大白海豚現身珠江內河,二是某地居民食用河豚中毒。海豚與河豚,一字之差,顧名思義應該屬于同種動物,但是一個如此可愛,一個如此可怕,差別卻這么大。
海豚可愛,不必多說。但是說河豚有毒可怕,真的是冤枉它了。河豚屬于淡水豚總科,與海豚可以說是一家子,都是哺乳動物,并非魚類,它們和鯨屬于一個大家族,而且它們的身體無毒無害。它們只是生活環境不同而已,而且有些海豚在江河中也可生存,有些河豚則是生活在咸水河口及近岸海洋,就像鱷魚也有淡水鱷魚和咸水鱷魚一樣,而且鱷魚也不是魚類。淡水豚是最親和人類的水下哺乳動物,它們身軀圓滾滾的,春天交配季節群居活動,探出水面時就像一頭小豬,漁民稱“江豬”(豚的本義就是豬)。北宋蘇軾詩云:春江水暖鴨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是蘇軾途徑江蘇省江陰市期間的作品。根據史書記載,白鰭豚的數量曾經相當多,有“江中常見之”的說法,江陰位于長江南岸,蘇軾看到河豚是正常的。河豚家族中最有名的就是白鰭豚,是世界上四種淡水豚中數量最少的一種,生活在我國長江流域,也叫長江江豚、長江河豚,為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認最瀕危的12種動物之一,WWF等國際環保組織從2011年開始把10月24日作為國際淡水豚日。所以說,河豚是不能捕食的,否則違法,而且數量稀少,就是能捕也是大海撈針。
常說的有毒河豚,其實是一種普通魚類,本名河鲀,比河豚小很多,形體完全不同,從豚和鲀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它們的本質差別。河鲀是硬骨魚綱鲀科魚類的統稱,海水和淡水中均可生活,古籍《山海經·北山經》稱“肺魚”,因為它有氣囊,能吸氣膨脹呈圓筒形。對于河鲀有毒的記載,古已有之。比蘇軾稍早的北宋詩人梅堯臣作詩:“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鲀當是時,貴不數魚蝦。”與蘇軾同時代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吳人嗜河鲀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明朝《嘉靖江陰縣志》在“魚之屬”中提到:“河鲀,……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由此可見,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河鲀有毒,而非河豚有毒。
然而,到了科技發達的現代,人們反而混淆了兩種很常見的動物,這說明我們的科普工作有待加強。尤其是關于食品方面的科普工作,涉及人身安全健康,更是重中之重。我們的有關政府部門和科學機構應該加強對這類食品的科普教育工作,媒體也要積極配合宣傳,類似這種河鲀寫作河豚的情況不應出現,讓人們明明白白,更不要殃及無辜。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