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魚販投訴稱,金橋水產市場搞壟斷,有人30萬買斷生魚批發權。
東莞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金橋市場,被指不正當競爭。近日,魚販羅先生投訴稱,有人交了30萬給市場辦公室,買斷生魚(即黑魚)的批發權。對此,金橋水產批發市場的負責人予以否認,稱正常的市場競爭不可能搞“壟斷”,不可能由某家魚販買斷生魚批發權,并指責羅先生沒辦理營業執照、不配合市場管理,并在市場外私售活魚。
魚販投訴:市場方30萬出售生魚批發權
東城金橋水產批發市場是東莞最大的水產批發市場,每天成交的水產批量達到百萬斤之多。投訴市場壟斷經營的羅先生來自湖南,已在這里做了7年的販魚生意。他說,生魚的生意一直比較好,每天至少販賣批發1000多斤。但這個月月初,他被市場管理方禁止販賣生魚,“有人30萬買斷了生魚的批發權,不準其他的魚販批發生魚。”
羅先生介紹說,原本金橋市場販賣生魚的魚販共有四家,一家搬離后還剩三家,包括羅先生的水產店,隔壁商鋪鄒先生水產店,以及被指買斷經營權的那家。
“誰家賣生魚也得交錢,否則發現一次罰款一次。”羅先生說,有一次賣生魚被發現,當天晚上他兒子被叫到市場辦公司,要求罰款1萬元。“生魚的利潤很薄,每斤賺幾毛錢。客戶來批發魚,都是幾種魚一起批發的,如果我沒有生魚賣,其他的魚也賣不動。市場要罰我們1萬塊,但我們沒有罰。”
鄒老板也收到市場方的口頭通知,最后費勁唇舌,市場方才允許他每天成交400斤生魚,而且還有人看守。“有個老板交了30萬給公司,我們被禁止賣生魚。市場方說是照顧我,每天只準賣400斤,這哪有的賺呢?實際上賣的不止這些,不過得偷偷摸摸的賣,天天有人盯著。”
令魚販們無奈的是,禁止批發生魚的說法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留下任何書面通知。眼下合同還未到期,如果停止生魚批發,損失肯定不少。羅先生的女兒這樣告訴記者,市場方要求他們每月交6000塊錢,允許每天銷售100斤。他們沒有同意。
檔主們說,有人交錢買斷生魚的批發權,市場缺乏競爭,必然導致生魚的價格上漲。羊毛出在羊身上,吃虧的最終是消費者。“這樣搞,肯定抬高生魚的售價,他要漲一塊兩塊,隨他的意。”鄒老板說。
市場方:羅家商鋪不辦執照拒抽檢
記者采訪了解到,金橋市場并不向商家收取鋪租,而是從交易的利潤中收取15%的手續費。所有水產的過稱、交易,都要經過市場方發放的借記卡,魚販和客戶并不能現金交易。而每輛進入金橋市場販魚的卡車,市場方一一記錄在冊,魚販的水產賣給誰、賣了哪些、賣多少,市場方都能掌握。
對有人30萬向市場買斷生魚批發權的說法,市場方矢口否認。在金橋水產市場辦公室,一位鐘姓總經理說,檔主們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市場一向高度開放,只要產品合格,證照齊全,商戶都可自由做買賣。羅先生一家是因為不配合活魚抽檢,不辦理營業執照,才不讓其銷售。
“第一,他不配合市場抽檢;第二他沒有辦理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問題魚吃到消費者嘴里,損害的是整個市場的聲譽;第三,他們在市場外私售活魚,破壞市場的管理制度。”鐘先生表示,一直以來并沒有停掉羅先生的檔口。市場方表示,曾聽到魚販自行協商買斷對方的生魚批發權,但這屬于魚販之間的私自協商,市場不做任何干預,更不收取任何費用。“欺行霸市的壟斷行為,市場也決不允許。”
對于這一說法,羅先生的女兒無法理解。她說,辦執照、抽檢對他們百利而無一害,要做生意,必然會按要求全力配合,如果要干預,為何只是針對生魚,而不是針對店內所有的魚呢?“我們有營業執照,但沒有稅務登記,這里都沒有人辦理稅務登記。”
采訪過程中,市場辦公室進一步強調,羅家魚檔多次在外私自交易,且對顧客短斤少兩,多次大鬧管理處,十分不配合工作。記者之后返回檔口,羅家人已經關檔外出。遺憾的是,記者采訪時,那家被指搞壟斷的魚檔并未開檔,未能查看到他的營業執照和魚的抽檢檔案。
截止記者發稿時,羅先生一家表示,記者離開后,再也無人前來干預生魚銷售了。他也承諾,一定會按照政府要求,完善所有經營手續,全力配合市場管理。羅先生的女兒告訴記者,他們打算補辦稅務登記,希望得到市場方的配合。而對于水產的抽檢,一定按照市場的要求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