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院校、不同的科研機構和業內生產一線的代表相聚在第六屆“全國石斑魚類繁育與養殖產業化”論壇,共同討論石斑魚行業現狀和未來發展。
第六屆“全國石斑魚類繁育與養殖產業化”論壇由海南省南海魚類種苗協會、海南大學、中山大學聯合主辦,《水產前沿》雜志協辦,并得到三通生物工程(濰坊)有限公司、廣東越群海洋生物研究開發有限公司等公司的鼎力支持。“本屆石斑魚論壇是石斑魚產業的大融合,把北方和南方的技術、市場集合起來,為大家帶來一個交流和分享的平臺。”海南省南海魚類種苗協會會長蔡春有說道。
作為一年一屆石斑魚行業最大的盛會,本屆論壇共吸引了9所高校、12家科研機構、20多家企業參會,參會人數超過800人!其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已然刷新了“全國石斑魚類繁育與養殖產業化”論壇的記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林浩然院士林浩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麥康森、中國水產科學院副院長、珠江水產研究所所長劉英杰研究員、海南省南海魚類種苗協會名譽會長、海南大學教授陳國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印庚、中山大學教授劉曉春、臺灣水產種苗協會秘書長陳育民、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院長溫海深、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院長譚北平等行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盛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林浩然院士林浩然
學術大咖云集 熱議石斑魚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麥康森
本屆石斑魚論壇緊緊圍繞石斑魚產業可持續發展,特別邀請了飼料、良種培育、病害防治等學術大家坐陣,共議石斑魚產業可持續發展。首位主題報告嘉賓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院士為大家講解了環境友好型水產飼料的開發與應用,以降低石斑魚養殖成本。
在良種培育方面,石斑魚行業一直面臨著品種單一、良種較少、性成熟期長、親本選擇難等問題,中山大學夏軍紅教授帶來的《分子育種與石斑魚良種選育:機遇與挑戰》,希望能夠將分子育種概念和技術推廣普及到石斑魚選育上,為石斑魚良種選育提供發展戰略。夏軍紅說:“傳統的石斑魚育種時間太長,分子育種可以縮短大概1/3-1/2的時間,如果能夠很好地攻克一些技術上的難題的話,石斑魚分子育種將會是一個很大的發展。”
除此之外,還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黃海水產研究所田永勝研究員帶來《石斑魚種質冷凍保存及在產業中的應用研究》、海南大學海洋學院駱劍副教授為大家闡述《石斑魚良種培育的策略與展望》,以及福建省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鄭樂云講解《福建省石斑魚種業技術研究研究進展》。在病害防治方面,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石和榮研究員帶來《網箱養殖雜交石斑魚寄生蟲病與弧菌病病害防治技術研究》等。
除了以上學術大咖坐陣本屆石斑魚論壇外,一批從臺灣過來的學者也是積極參與到本屆石斑魚論壇討論中。臺灣水產種苗協會秘書長陳育民透露,除了養殖的品種在變,臺灣的石斑魚養殖方式也在改變,正在邁向“環保,節能、減排、生態、綠色、健康、科技”目標前進!
“相比于往屆,本屆石斑魚論壇形式上最大的亮點在于特別設置了一個小時的互動交流環節,更多互動,更多交流,更貼近生產實踐,更強調生產一線人員的參與。”本屆石斑魚論壇會務負責人林鴻彪介紹,11月29日下午的主題論壇交流中,萬寧東澳龍勝水產種苗繁殖場董事長蔡東霖、樂東佛羅達海水魚類繁養場董事長葉亞二、三亞鑫明珠綠色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蔣玉峰、海南恒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雄、海南大順發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英奮等海南石斑魚養殖、流通企業負責人為現場參會人員解答了關于生產實踐中的熱點問題。
石斑魚加工流通或成行業新突破
中國水產頻道現場了解到,目前,國內石斑魚消費市場主要以活鮮為主,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香港、澳門、珠三角等地,據海南大順發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英奮透露,該公司每天運往到各地批發市場的數量中,運往香港的量占主要地位,石斑魚消費版塊主要以國內養殖為主,少量名貴品種則從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地進口。他表示,在活鮮產品有著物流配送、運輸損耗的局限下,石斑魚切片入袋等加工方式的開拓值得一試。
對于石斑魚產品多樣化的設想,海南南海魚類種苗協會會長蔡春友也對石斑魚加工有著很大的興趣,特別是冰鮮石斑魚的運輸,“其實石斑魚出水直接冰鮮打包,石斑魚口感味道并不比活鮮的差。”蔡春有表示。
海南南海魚類種苗協會會長 蔡春友
同樣的,蔡春有表示目前行業最大的弊端是石斑魚成魚市場的覆蓋面問題,“由于技術和市場限制,目前石斑魚流通主要以活鮮形式銷售,難以發展和擴大,如果以后想要擴大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就應該選擇走加工出口的形式。從育苗到流通,形成更大的產業化規模。”蔡春有提到。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