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各地冬棚蝦養殖已經有一段時間。為了解各地養殖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邀請了全國各地對南美白對蝦養殖比較熟悉的67位漁行家參加了這次冬棚蝦養殖問題調查。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1、您所了解的產區? [多選題]
漁行家所熟悉的產區分布全國各地,除了傳統冬棚蝦產區——廣東外,也有新興產區廣西、福建、江蘇,還有這兩年發展比較快的湖北。產區分布比較有代表性。
2、養殖過程中比較突出的環境問題是哪幾個?[多選題]
水質惡化快、恢復難是最突出的環境問題。由于冬棚蝦養殖過程中的水溫低,棚內氣壓低,水汽多,光照輻射差,以及相對頻繁地升降溫,導致水質惡化快、恢復難變得非常突出。而近期廣東多次“入冬失敗”,氣溫忽高忽低,是造成頻繁變溫的重要因素。
3、養殖過程中比較突出的病害問題是哪幾個? [多選題]
偷死與肝萎縮以非常高比例分別排第一與第二,遠高于其他病害問題。因為外在環境不斷變化,水質惡化快、恢復難,使得白對蝦生長受到影響。比如,降溫直接導致導致蝦吃料減少或不攝食。由于機體存在一定的消耗,時間長了蝦就會出現營養性肝萎縮(邊界仍清晰),進而引發其他問題。隨之環境的負載越來越大,以及蝦本身出現如上異常問題,就很有可能出現偷死。
4、產區與病害交叉分析
珠三角、粵東、福建與江蘇產區偷死比率都高于平均值,其中對福建產區熟悉的漁行家,高達88.24%選擇了偷死,排第一。除了偷死,不同產區還有不同的病害比較明顯。現將比率高于50%的病害統計如下。
5、環境問題與病害問題交叉分析
所有環境問題都與偷死、肝萎縮有很高的相關度。選擇各個環境問題子選項的漁行家,都有超過50%的人選擇了偷死與肝萎縮。其中,有85.71%選擇溶氧差的漁行家選擇了偷死,有76.19%的漁行家也選擇了肝萎縮。另外,有80%選擇水質惡化快、恢復難的漁行家選擇了肝萎縮。如下面兩張圖。
還有部分環境因素,有達到或者超過50%的漁行家選擇其他病害。具體如下。
水生動物是否發病與三個因素緊密相關。他們分別是動物自身的抵抗力、水環境(包括底等)以及病原微生物(主要是菌,也有病毒、蟲等)。只有當抵抗力差、又趕上水環境不好、再加上有太多的病原微生物,水生動物才會發病。
我們常常將關注重點放在了蝦的身上(病原、癥狀),而忽視了其他兩個方面(水環境、免疫力)。事實上,免疫力差,抵抗力弱,也是長時間受惡劣環境所影響。所以,水環境惡化是很多病害發生的根本原因,上述調查結果也能看到這一點。
哪怕是人們常說的弧菌,大多數都是“條件致病菌”。也就是說,它們想呈現威力,需要達到一定的條件,比如蝦抵抗力弱,水質惡化,水化指標高,數量特別多(高于閾值),才會導致蝦發病。所以,將養殖重點放到“水環境底氧菌藻的管理”上,才能提高成功率。
二、養殖建議
1、適宜時間搭棚
過早搭棚則成蒸爐,過晚則受寒流降溫直接侵擾。所以根據寒流、氣溫動態變化等具體情況,來決定搭棚時間。
2、合理通風和閉棚
由于大棚的保溫和光照輻射弱等緣故,大棚里易形成水汽等現象,影響透光和光合作用。同時空氣交換量少,氣壓低,因此晴好天氣白天必要的通風尤為必要。在寒流侵襲或陰雨天氣里,減少通風或不通風,也顯得尤為重要。
3、科學投喂和拌喂促消化
選用消化吸收率高的飼料,采取少量多餐、合理根據水溫天氣溶氧水質等情況安排投喂,并于脫殼、降溫等之前拌喂促進消化,做到吃得十分好,吃到八分飽,吃得不剩多少等,來減少有機廢物的積聚。
4、適當使用 “微生態制劑”
溫度每上升10度,菌的繁殖速度增加1倍。在陡然升溫情況下,頻繁使用需氧型的異養菌時,反而會短期內加劇耗氧,引起水變。
5、合理開機,夜里視情況備用化學增氧劑。
6、保持合理水位、透明,冬棚適當提升水位以利于保溫。
7、在突然升溫前,應該先行輕量多次投氧化劑來抑制水呼吸。為隨后保藻、增氧、針對蝦本身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處理,贏得時間。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