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即中華絨螯蟹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類學上隸屬于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方蟹科、弓腿蟹亞科、絨螯蟹屬。是一種我國特色的經濟蟹類,在我國廣泛分布,其中,以長江水系的河蟹品質最為優良。江蘇省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氣候溫和、降水豐富、河網密布、種質資源多樣,在河蟹養殖上具有天然的優勢。2012年全國河蟹產量65萬噸左右,江蘇產量占到全國的一半。河蟹產業已經成為江蘇省漁業的支柱產業,產業涉及全省13個市,占有江蘇省淡水漁業的“半壁江山”。長期的養殖過程中,結合實際的水體環境、氣候條件,江蘇各地河蟹養殖形成各種不同的養殖模式。通過對江蘇省河蟹養殖情況的初步調研,分析各種不同模式下的養殖現狀,對江蘇省中華絨螯蟹的安全狀況進行初步探討。
江蘇省特色河蟹產品有蘇州大閘蟹、高淳大閘蟹、興化大閘蟹等。根據現有條件以及調研需要,我們選擇高淳、浦口、興化、宜興、常熟、金湖這六個縣市作為主要的調研地區。這六個地區覆蓋江蘇主要的河蟹養殖區,從蘇南到蘇中地區,主要水系有固城湖、滁河、江淮、滆湖、陽澄湖、白馬湖。覆蓋面廣泛,特色鮮明,代表性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江蘇地區中華絨螯蟹養殖情況。本次調研我們采用問卷調研的方式,共做出有效問卷89份,每個地區至少有9份的有效問卷,保證信息的準確性。
江蘇省地區中華絨螯蟹養殖概況
88.76%的受訪養殖戶以家庭經營模式養殖
圖1 年齡分布
圖2 文化程度分布
受訪養殖戶的年齡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40歲以上的養殖戶占到了94.31%,年齡偏大,養殖戶文化程度分布如圖2所示,小學、初中、高中所占比例較大,總的來說養殖戶文化程度偏低,但是他們的養殖經驗都很豐富,有69.65%的養殖戶從事河蟹養殖的時間是5--20年之間。在養殖技術方面,22.47%的養殖戶在根據自身經驗進行養殖的同時,又有技術服務人員對其進行指導,產品安全性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比例較低。絕大多數的養殖戶的技術是完全依靠自身經驗,科學意識與安全性不是很高,導致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在經營形式上,88.76%的受訪養殖戶是以家庭經營的形式進行養殖,而在所有的調研地區之中,浦口地區的很多養殖戶已經成為正式的家庭農場,其他地區則很少見。浦口地區養殖戶多將養殖與旅游結合,“農家樂”等經營形式的發展,有利于促進河蟹的消費。
主要河蟹產區80%以上采用本地苗種
大多數的養殖戶苗種來源于專門從事苗種孵化的合作社或育苗公司。主要的河蟹產區多采用本地苗種,占80%以上。浦口區苗種來源中,高淳和安徽各占一半。金湖縣苗種來源較為廣泛,來自高淳、宜興、興化、南通等地區。總體來看,蟹苗來源多為本地苗種合作社或育苗公司,品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高淳、興化兩地的河蟹養殖面積在20畝--100畝的占60%,新建、消涇地區養殖面積普遍較小,20畝以下占到70%。浦口以及金湖縣養殖面積90%在100畝以上。從調查結果來看,67.42%的養殖戶放養密度在1000--2000只/畝之間,只有4.49%的養殖戶其放養密度可達3000以上。
螺螄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餌料之一,還能凈化水質
在河蟹飼喂方面,養殖戶多采用配合飼料、動物飼料(主要是冰鮮魚)以及植物飼料(如大豆、玉米、小麥等)這三種類型的飼料進行混合飼喂,79.52%的養殖戶有采用配合飼料,89.16%有使用冰鮮魚等飼料,87.95%有用植物飼料進行投放。養殖戶們在河蟹養殖的初期,會選擇使用配合飼料,中后期會選擇冰鮮魚配以植物飼料進行投喂。在我們的走訪地點中,養殖區內基本都有超市覆蓋,提供新鮮的冰鮮魚,而養殖戶們也會每天都去采購新鮮的冰鮮魚,可以保證冰鮮魚的品質和質量,從而保障飼料的安全,進而保證河蟹品質。
螺螄不僅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餌料之一,又能凈化水質。根據調研結果,絕大多數的養殖戶會投放螺螄,但在新建地區47.37%的養殖戶不放螺螄,在消涇地區100%的受訪養殖戶都不放螺螄,只有這兩個地區情況不同,據養殖戶反映是由于螺螄價格上漲,所以這兩個地區的受訪者近些年并沒有投喂螺螄。在投放螺螄的養殖戶中,51.42%的養殖戶的螺螄投放密度為260—600斤/畝,這一密度較為科學,但仍有20%的養殖戶其螺螄投放密度高達1000--1200斤/畝。
水質管理方法對河蟹品質安全的影響
約41%養殖戶采用滅菌藥物清塘
清塘是池塘養殖的重要環節之一,在養殖前徹底清理池塘,消除淤泥,殺滅害魚、害蟲,以保證接下來養殖的水產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江蘇河蟹養殖清塘所采用的物質也是各種各樣的(見圖3),采用生石灰、二氧化氯、漂白粉等用于滅菌藥物的養殖戶為最多,約占41.00%,這些物質都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用藥后7~8天藥力消失,此種方法殺菌效果好,無污染殘留,較為安全,但費用較高,費時費力。采用茶籽餅清除雜魚的養殖戶占11.00%,茶籽餅含7%~8%皂角甙。皂角甙是一種能造成動物死亡的溶血性毒素,但對細菌等微生物病原沒有殺滅作用。采用清塘藥的養殖戶占20.00%,其中采用清塘藥的種類有清塘劑、甲氰菊酯、殺菌王、滅蟲霸、立水霜等,這些藥物大多是一些殺蟲劑,在養殖環境和河蟹體內易產生毒性殘留。也有極少數的養殖戶僅采取放水或是太陽曝曬等一些更為簡單的方法,效果較差,但安全性高。
圖3
養殖過程中對蟹塘進行消毒是十分必要的,能夠殺死細菌,改善水質,預防疾病。受訪的養殖戶大多表示15天左右對池塘消一次毒,溫度較高則會縮短周期,具體因池塘情況而定。他們采用的消毒藥物也多種多樣(見圖4),這些藥物多以拋灑的方式進行使用。
圖4
使用肥水產品調節水質以促進河蟹生長
肥水是河蟹養殖前期重要的管理措施和難題之一,養殖前期肥水可以培養河蟹的天然餌料,提高水體的光合作用能力,為水體提供足夠的溶氧,同時還可以促進水草生長,預防青苔的發生。幾乎全部河蟹養殖戶都用過肥水產品,目的是調節水質以促進河蟹生長。在我們調查的問卷當中,利用氨基酸肥水的養殖戶最多,其次是豬糞等生物肥、有機肥,然后是肥水藥(見圖5)。在我們調查的問卷中,提及到的肥水產品有:肥水靈,肥水寶,肥水王,肥精,速肥粉,育藻素,酵素等。其中,南京福潤德公司的產品廣受養殖戶的歡迎。
圖5
池塘養殖離不開水草,水草的良性生長是河蟹健康養殖的前提條件之一。俗話說“蟹大小、看水草”,水草除了作為河蟹的天然餌料外,還可吸收氨氮凈化水質,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還是河蟹蛻殼生長最佳的隱避場所,水草與水生動物、底砂、水共同營造一個循環生態系統,動物的排泄物中的可溶部分,能被水草吸收,避免水質惡化,一些污染物、毒性物質、藥用殘留物也能被水草給吸收,對于池塘具有凈化作用。江蘇不同地區種植水草的種類也多種多樣如圖6。
采用混養水草模式的問卷數量為41,占總問卷數量的46.07%,其中采用兩種水草混養的為28份,三種混養的為12份,四種混養的為1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混養水草的養殖戶中,大多數選擇兩種水草進行混養。苦草和伊樂藻進行混養的問卷有16份,占兩種水草進行混養模式的57.14%,黑葉輪藻和伊樂藻進行混養的有9份,占31.24%。在三種水草進行混養的模式里面,絕大多數的養殖戶又會選擇苦草,黑葉輪藻,伊樂藻進行混養。同時,我們還發現地區之間也有差異,高淳,新建,消涇地區大多數的養殖戶都選擇單一種植水草,而在浦口,新建,金湖地區養殖戶們大多選擇同時種植兩種及以上水草,在金湖地區更為明顯,不少的養殖戶選擇三種水草進行養殖,同時我們也發現采用蝦蟹混養模式的池塘中,主要種植伊樂草。
圖6
青苔是水體中藻類過度繁殖的產物,是水綿、雙星藻和轉板藻等幾種絲狀藻類的統稱。在河蟹養殖中,青苔是危害較為嚴重的一種敵害生物,其危害性有: 一是青苔大量繁殖后,消耗了水體中的無機鹽等,使池中正常的營養物質代謝遭到破壞,水質變得清瘦。 二是青苔封蓋或吸附在水草上,阻礙了水草的光合作用,導致水草萎縮死亡,進而影響水質。 三是青苔死亡分解后產生硫化氫和羥胺等有毒物質,引起水質發黑、發臭,氨態氮含量超標,水體中溶解氧含量偏低。 四是青苔腐爛后,不僅會影響河蟹的色澤,而且會誘發河蟹的黑鰓病和水腫病等,降低河蟹的品質。
清塘不徹底,池水過瘦,大量施肥,過量投餌等原因會造成青苔的產生。如果遇到了長青苔的情況,大多數的養殖戶都會選擇用藥除掉青苔,少數的養殖戶會選擇僅放水來除掉青苔,或者是不除青苔(見圖7)。在除青苔的藥物選擇方面,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青苔殺手,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少數人的選擇,如:破青苔,草爽,控苔分解素,這些藥物可會對河蟹品質帶來影響。在調研中也發現,硅藻較好的池塘,不易產生青苔,肥水過程中,添加以硅藻為主的藻種以培養好的“水相”,是較好的防青苔的辦法。
圖7
底改藥品質量參差不齊
水體是河蟹生長的環境,而水質的好壞很大程度上由池塘底質所決定,因此有良好的底質環境才能養好水質,提高產量。在調查問卷中,九成以上的養殖戶都會利用改底藥物進行改底,常用的有:底改王、底居安、底青清、清水改等底改制劑。大多數養殖戶一到兩周進行一次底改。在養殖后期,底改的使用越加頻繁,底改藥物的質量參差不齊,可能會對河蟹養殖及品質造成一定影響。
腸炎,抖抖病依舊是養蟹難題
養殖戶在養蟹過程中仍然會遇到一些病癥,其中以腸炎,抖抖病(由病原體寄生在螃蟹白細胞和神經與肌肉的傳導系統中,導致螃蟹肢體顫抖,癱瘓直至死亡,是對螃蟹養殖業危害最大的一種病。)寄生蟲類病最為常見。具體比例如圖8所示:
圖8
對于寄生蟲類疾病在江蘇省的這些地區之中又以興化地區最為突出(選擇寄生蟲類疾病的興化養殖戶占所有問卷的47.5%)。根據調查,我們發現腸炎發生概率最高。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發現腸炎的發病原因主要是飼料霉變等原因誘發,抖抖病和寄生蟲類得病主要是由于病原體和寄生蟲的寄生。前期對寄生蟲的殺滅,可以防止抖抖病的發生。
出現上述疾病主要是與池塘環境與餌料衛生有關,在與養殖戶交談時我們了解到他們都會盡量做好預防工作,例如消毒、改底,以防止河蟹健康受到威脅。如果發生疾病,他們會采取以下措施,如圖9。
圖9
在這之中,有絕大多數養殖戶會立刻選擇清理染病的或已死的水產品,并使用藥品。那么面對這種情況養殖戶們會選擇哪些種類的藥物來減少損失呢?調查結果,如圖10所示:
圖10
如圖所示養殖戶們用的藥物主要是消毒劑,根據調研,我們了解到養殖戶主要是通過消毒,改底等相關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來減少損失。當出現病情的時候,養殖戶們就會去魚藥店咨詢,對癥下藥。對于具體用藥,我們對養殖戶和魚藥店進行了咨詢。中華絨鰲蟹類用藥主要包括外用殺菌劑,外用殺蟲藥和內服殺菌藥。
常用的外用殺菌劑主要用于消毒作用,如二氧化氯和漂白粉。
(一)漂白粉: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鈣、氯化鈣和氫氧化鈣的混合物,對細菌、真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殺滅作用。主要用于細菌性魚病的防治。
(二)二氧化氯:為含二氧化氯2%以上的無色、無味、無臭的穩定性液體,為廣譜殺菌消毒劑、凈水劑。它能使微生物蛋白質的氨基酸氧化分解,從而達到殺死細菌、病毒、藻類和原蟲的目的。
常用的外用殺蟲藥主要用于殺死寄生蟲等病原體,如強效滅蟲精及殺斃王、殺蟲凈等商品魚藥。均為有機磷或菊酯類藥物制劑,可殺滅魚體外和水中的寄生蟲,毒性較大,常用易產生抗藥性,多采用不同的藥物交替使用。
常用的內服殺菌藥、殺蟲藥主要包括原藥類,中草藥和商品類藥物。
(一)原料藥類:常用的有土霉素、氯霉素、氟哌酸等。原料藥品的療效好、副作用小,但長期使用易產生抗藥性,不同藥物應交替使用。
(二)商品藥類多為復配劑:商品內服藥常用的有敗血寧、出血散等,用于治療腸炎病、腹水病、腐皮病等多種細菌性疾病。
(三)中草藥類:有牛黃、大黃、黃芩、黃連、穿心蓮等。中藥有藥效長、標本兼治之功效,使用中藥時要精心組方,注意其拮抗作用與協同作用。中藥也可與西藥原料藥合理配合使用,療效更好。
養殖戶們在選擇魚藥方面有53.2%根據他人推薦(主要是魚藥經銷商),另外則是根據自身養蟹的經驗投放藥物,缺少專門技術人員指導,使水產品的品質良莠不齊,安全性缺乏保障。因此專門技術人員的指導會使河蟹品質及安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江蘇地區在這一方面做得很好,尤其是浦口地區,經常會有技術人員與養殖戶交流,這樣就使河蟹的產品安全問題有了保障。在調研問卷中,盡管地區之間情況有所差異,但是各地多數漁民都表示檢疫部門曾經進行過抽樣檢查。
總的來說,江蘇省河蟹養殖模式相對成熟,在水產品安全方面做的良好,除極少數地區外,絕大多數地區政府部門的扶助及監管力度大,使河蟹養殖模式更加規范,產品更加安全。再加之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的日益提升,江蘇河蟹產業朝著安全健康的方向發展。
關于養殖現狀的討論
1、水鱉子病情:在我們調研結束后,八月份江蘇省興化等地爆發水鱉子病情,根據我們的調研結果,我們推測水鱉子病情與用藥不當有很大關系,尤其是清塘藥物。由于我們的調研節點與水鱉子疾病爆發時間有差距,只能做出猜測,真正原因還需做進一步研究。
2、大力推廣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模式:通過引導農戶成立家庭農場的方式,規范養殖戶河蟹養殖方式,有效加強對養殖水體的檢測,嚴格控制河蟹品質,保障河蟹產品安全。對江蘇省河蟹養殖整個產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有利于產業的良性發展,實現更多產值。
3、健全基層漁業技術推廣體系:在我們的調研中,養殖戶普遍反映缺乏技術支持,少有技術推廣站對養殖戶進行實際指導。希望有更多相關專業的知識分子投入其中,解決養殖戶的疑惑,幫助提供用藥參考,盡量減少用藥不當的現象,從而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損失,也解決了消費者關于產品安全的質疑。
4、注重生態平衡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對于河蟹品質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水質、水草等的處理都會對河蟹品質產生影響,尤其在這個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當代。希望養殖戶在保證螃蟹品質的同時,也能注重控制河蟹養殖過程中造成的面源污染。控制污染,改善水體環境,將長久有利于河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