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對蝦養殖面積超過30萬畝,全區產量約23萬噸,產值80-100億元,是廣西區水產行業重要的支柱產業,長年以來排名全國第二位。但近年來廣西對蝦養殖形勢嚴峻,成功率屢創新低,排塘一輪高于一輪,尤其欽州、防城港兩地養殖猶如過山車,從2-3年前高養成率(普遍達70-80%甚至90%以上)跌至2015年不足10%,導致眾多浙江養殖戶早早休塘、退塘、賣塘回家,甚至有的養殖戶要賣掉看蝦塘的狗才勉強攢足回家路費。養殖第一造還沒結束,欽、防多個養殖主產區出現人走塘空的慘淡景象。據悉,2015年浙江養殖戶在廣西、廣東養殖對蝦損失超過了30億元,預計明年將有很多養殖戶不會再到廣西從事對蝦養殖。
面對如此困局,未來“十三五”期間,廣西對蝦產業如何進行有效改革走向良性發展?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蝦業總結會在南寧召開,匯聚自治區及各市縣水產畜牧獸醫局、水產技術推廣站、廣西對蝦協會、養殖加工龍頭企業、水產養殖合作社、育苗場、養殖大戶等業界專家及精英人士參與,針對種苗、病害、生態養殖、加工等領域面臨困境展開了深刻的剖析及“接地氣”的探討。
2015年廣西對蝦總結會暨國家蝦產技術體系“十三五”重點任務需求調研會召開
會議由廣西水產研究院副院長,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育種崗位科學家陳曉漢主持
種苗:最大養蝦國親蝦靠進口,國內品系“桂海1號”普及率低
“南美白對蝦是國內對蝦養殖的最大品種,中國也是世界最大養蝦國,但親蝦都從國外引進,在國外是第幾代誰也不知道,所以我認為不是叫一代親蝦就是好,而是只有養殖成功率高,得到市場認可的親蝦才是好親蝦,”防城港市水產畜牧獸醫局鐘鳴遠科長在總結會上表示:“目前,親蝦源頭都是外國人掌控,如果他們不賣親蝦了,難道我們就不養蝦了嗎?所以我們應該大力開發自主品牌選育如日本對蝦、斑節對蝦、墨吉對蝦等。”
欽州市興桂海洋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謝龍偉表示:“經過育苗及養殖對比,其實廣西自主選育親蝦品系“桂海1號”,無論在蝦苗變態還是育苗成功率上都比進口親蝦要好。2015年養殖大面積失敗,哪個蝦苗品種都沒有明顯優勢,至少說明“桂海1號”養殖成功率不會比國外品種差。但很可惜,“桂海1號”沒能借助這個有利機會占領廣西市場,缺乏推廣力度,在養殖戶尤其是浙江養殖戶中知名度很低,只有寥寥一些本地蝦農對其有所了解。”
欽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黃偉德站長對謝龍偉總經理觀點表示贊同,他稱:“中國對蝦養殖業迫切需要良種及普及率,但“桂海1號”普及率太低,有時候養殖戶想養卻無從購買蝦苗。”
病害:2015年廣西對蝦養殖病害爆發,成功率創新低
“2012年時防城區江山對蝦養殖成功率達到了90%,但到了2014年養殖成功率急轉直下,只有25%,2015年則更慘約只有10%成功率,”來自防城港新祿對蝦養殖場場長葉林忠是浙江籍養殖戶,既從事蝦苗培育又養殖對蝦。葉林忠表示,2012年時他養殖SIS蝦苗,畝放3.5萬尾。40天達41條/斤,70天超過18條/斤,116天達到了12-13條/斤。“我認為近年來對蝦養殖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水質、種苗、飼料等質量下降導致,”葉林忠坦言,2016年將會有25%的老鄉不再來防城港養蝦,他預計2015年浙江養殖戶在兩廣養殖對蝦損失達到了30億元。
合浦縣水產畜牧獸醫局高級工程師蔣興藝稱:“病害是目前最嚴重的問題,苗種生長速度慢,大小分化嚴重。
廣西對蝦產業聯盟副主席合浦綠源九九蝦苗場場長莫紹國表示,當前對蝦行業現狀主要是池塘環境臟亂差,天氣逐年惡化、苗種退化抗病力差、飼料質量安全受質疑,水產藥品“劣勝優汰”,資金缺乏技術薄弱養殖戶遭到洗牌。“近年來對蝦出現早期肝胰臟壞死癥(EMS)病害,嚴重困擾對蝦養殖業發展。我認為對蝦產生肝胰臟萎縮與中毒有關,表現在四個方面:藻毒、菌毒、料毒(霉菌毒素導致對蝦拉白便主因)、氯毒(氯殘留)”。
“北海鋼鐵廠、石化廠、造紙廠等項目已經上馬,防城港也有核電廠,水產養殖面臨形勢堪憂。在殘酷的現實下,怎么才能搞好對蝦養殖?”北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楊伯華站長也在會上提出最現實的問題和表達了自己擔擾。
工廠化養殖是未來方向,但標準在哪里?
“對蝦養殖面積和空間越來越小,發展工廠化養殖是未來方向。但目前工廠化養殖也沒有標準。如天津、山東各有各的模式,但都處于試驗階段。比如有的工廠化養殖水體用藥品進行消毒,有的用紫外線消毒,”防城港水產獸醫局鐘鳴遠科長就目前工廠化養殖現狀提出自己的看法:“規范工廠化養殖首先要進行配套的水處理,政府在這方面也要加大推廣力度,讓企業看到效益,他們才愿意參與進來。”
廣西沒有自主品牌飼料,加工蝦的下角料未能利用
“作為全國第二大對蝦生產大省,廣西沒有自主品牌飼料廠,進入到廣西的飼料也缺乏監管。我曾經觀察外省購進的飼料進行養殖對比,效果都不好。”城港市水產畜牧獸醫局鐘鳴遠科長表示:“企業看重的是效益,他們不缺飼料配方,缺的是監管。”
“目前在對蝦加工方面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廢棄物(下角料)處理困難,每天海世通公司加工對蝦廢棄物就多達10多噸,但其他公司回收量只有1-2噸/天。“蝦頭蝦殼可用來生產甲殼素,但目前沒有真正利用起來,我們缺乏這個技術支撐。”防城港海世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西磊無奈地表示。
據悉,本次會議既是2015年廣西對蝦業總結會議,同時也是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十三五”重點任務需求調研會。會議由廣西水產研究院副院長,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育種崗位科學家陳曉漢主持。
參會嘉賓為廣西對蝦產業發展出路建言獻策,表達愿望
“十三五期間,‘桂海1號’繼續進行改良和優化,還要建立品牌,大力推廣占領市場替代國外進口親蝦。我認為本土長毛對蝦選育和改良也是一個方向。”防城港市水產畜牧獸醫局鐘鳴遠科長提出自己的建議。
“除了工廠化養殖,土塘養殖也要進行設施設備技術改進,通過設施來改良水質,如過濾消毒等。”廣西水產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李堅明坦言:“大家經常討論偷死,但蝦是怎么死的卻不知道,建議池塘安裝傳感器,物聯網監測蝦的活動。還有要進行池塘改造,推行整區整縣示范,而不是東搞一片西搞一片。”
對于如何進行池塘改造,合浦縣水產畜牧獸醫局高級工程師蔣興藝提出建議:“廣西蝦塘弊端就是水位淺、塘基窄、蝦塘之間密度大,希望政府出資,以村為單位,為養殖戶進行池塘改造。推廣小面積精養和工廠化養殖、設施化養殖。”
“環境的影響,壓力越來越大。池塘污染處理、廢水處理,希望廣西對蝦創新團隊利用平臺研究解決方案,另外除了考慮為工廠化養殖的制定標準,建議也要制定工廠化+池塘養殖結合的標準,把工廠化技術植入到池塘養殖,則更有價值和意義。”欽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黃偉德站長說。
東興展豐生物制品廠總經理盧善明表示,外地工廠化模式不一定適合廣西,要總結出適合廣西對蝦模式。此外,建議成立對蝦養殖技術交流中心,并下沉到縣城、鄉鎮,把好的技術和養殖模式真正帶給養殖戶。
作為養殖大戶陶玉光則表示,往年60頭/斤對蝦基本能保本甚至賺錢,今年60頭/斤還得虧本,希望廣西有關部門能出臺商品化的價格政策收購對蝦。
防城港海世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西磊表示:開發食品安全的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另外還要開發新穎的,多種口味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當前內陸地區消費水平較低,通過改變風味、口感、保水技術層面上生產滿足他們需求的產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些產品添加了非法物質,對蝦產品產生了二次危害。
鄧毅: “十三五”期間,重點做好“生態養殖”“良種選育”標準制定
“廣西有國家級親蝦品系‘桂海1號’,十三五期間,繼續把品牌做大做強。從技術角度,健全標準體系,真正實施標準化生產,做好良種選育及在廣西本地推廣。”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科技處調研員鄧毅表示希望廣西對蝦創新團隊拿出生態養殖的規范,上升到標準并推廣運用。如魚蝦混養,單養的病害多,病害問題沒解決,魚、蝦、貝、藻上尋找新的模式,向全國各地學習先進經驗。“‘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是建立‘生態養殖’和‘良種選育’的技術標準。當前我們的標準不少,但真正按標準化去生產不多。如何通過‘產、學、研’,把研究出來的標準進行推廣才是重點。目前國家出臺標準化改革的意見,以后的標準不單單由國家或政府來制定和主導,還要出臺團隊、協會標準并以團隊和協會標準為主,這個做法在國際上是通行的,如美國有標準8萬個,但國家和政府主導的標準只有1萬個,其他7萬個都由團隊和協會來制定。以后對蝦養殖標準改革都是團隊或協會來主導。”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科技處調研員鄧毅稱。
陳曉漢:廣西對蝦產業要練好技術創新的“內功”
在廣泛聽取了大家意見和建議后,廣西水產研究院副院長,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育種崗位科學家陳曉漢進行以下總結:
“蝦苗不是說一代就退化,關鍵是選育關注的點不一樣。以前我們也選育了抗白斑病毒(抗病力強)的蝦苗,但沒人要,養殖戶要買生長速度快的蝦苗,后來我們只有被迫放棄這個品種。養殖戶不懂,抗病力和生長快是拮抗的,提高生長速度無疑降低了抗病力。目前沒有哪個品系能夠真正抗對蝦肝胰腺壞死癥病害,所以選育是全方位,包括推廣。”
陳院長表示,目前大家都在談論和要求養殖戶要進行養殖污水清潔處理后再排放,這顯然不太現實。如果養殖戶能做到保證自己養殖成功已很了不起,建立蓄水塘——再消毒,避免水平傳染對蝦就不易發病,就能提高成功率。但很多人舍不得騰出一個空池做蓄水塘。而回過頭看,其實養蝦清潔排放操作也是很簡單的技術,用石灰全池潑灑——深沉2-3天排放就可以了。養殖塘底泥賣給花卉場作為肥料種花,種果,好好利用起來,還可以增收。
“剛才大家都在抱怨,大量進口的亞洲及南美洲對蝦又好又便宜,沖擊了我們的養殖業。國內對蝦產量低,部分人還使用不少抗生素。我們在低端上進行競爭,品質不如別人成本高于別人,拿什么去競爭?現在國內消費者不是吃不起高價蝦,關鍵是沒有高品質的蝦。所以問題是我們練內功,進行技術創新升級來提升產品質量。”陳院長表示,廣西蝦塘要植入環保、健康、生態,把“光伏”技術引入蝦塘,降低成本,幫助養殖戶達到穩產和高產。進行養殖小區、養殖中區甚至是養殖大區,按片區來進行整體改造,借鑒土地流轉的方式,統一集中規劃和建設大的蓄水池和清潔排水系統,為所有的養殖戶服務,而不是每家每戶都需要建蓄水池和清潔排水系統,成本高且效率又低。
“養蝦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要進行全面改造,目前關鍵問題是合作社、養殖戶接受改造理念,改變生產方式。如果蝦塘處在年年月月天天污水環境中,就算有再好的技術,也不可能養殖成功。廣西對蝦產業體系和研究院希望和協會、合作社、企業、養殖戶進行合作,在十三五期間,大家共同努力,多聯合、多研討,提出更好的方案、好模式,加強養殖技術培訓、技術推廣和示范。”
國家蝦產技術體系“十三五”重點任務需求調研會參會代表合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