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很多養殖戶又開始折磨今年該養什么品種了!最近幾年,由于常規的淡水魚市場趨于飽和,一些養殖戶陷入怪圈:養殖順利但一年到底卻賺不到錢,甚至還會虧本。歸根到底,還是供應已經超過了市場的需求,或者是養殖出來的產品不符合市場的需求。2015年底,中央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解決供應和需求錯配的問題,這或許可以給我們啟發。我們水產養殖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有能力生產更多品種、更高產量的水產品,我們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提升養殖的效益。
既然一些常規淡水魚的市場已趨于飽和,而且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需求呈現多元化的格局,人們也在追求更高品質的水產品,那我們的養殖生產也應該順勢而變。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無論是養殖品種,還是養殖模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養殖戶要想賺錢,還得多動腦筋,多看多想。如果你往年養殖常規淡水魚都陷入無利的怪圈,那不妨把眼光轉向名特優水產品。當然,名特優水產品的品種很多,有一些品種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局限性,不能生搬硬套,還是要靈活多變。下面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品種,供大家參考。
鱖魚
鱖魚的主要養殖區域包括廣東、浙江、江蘇、江西等地,一般下塘鱖魚苗在30g左右,平均4-5個月可達商品規格,最快可80天出塘。鱖魚養殖成本中最大為餌料魚的投入,約占總成本的80%左右。鱖魚的價格相對穩定,主要走中端消費市場,今年春節期間8兩以上規格的鱖魚漲到33-35/斤,利潤還是非常可觀的。
鱖魚生物學特性及養殖技術
鱖魚,又稱花鯽魚、桂花魚,生性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以魚蝦為食。鱖魚肉質豐厚細嫩,蛋白含量及脂肪含量高,由此有“淡水石斑魚”之稱,因此鱖魚在國內外市場銷量好價格高,以下簡單介紹下池塘主養鱖魚及常見病害防治。
池塘選擇,主養鱖魚一般以2-5畝為宜,要求壤土底質、淤泥少或者無淤泥,池底平坦,水深2米左右,灌排水系統完善,水源充足清新無污染,水質良好。池塘經干塘暴曬,放養前10-15天每畝100kg左右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清塘,隔天用漂白粉5kg化水全池潑灑。
魚種投放前使用淡鹽水浸浴10min左右,一般在6月中上旬進行投放,規格5cm以上,每畝投放600-1000尾。
鱖魚喜水質清新,耐低氧能力差,因此對水質的管理十分重要。放養初期,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7-9月份隨著水溫升高每隔3-5天更換池水,水體透明度保持在40cm左右,若使用循環水則效果更佳,且水中溶氧量要始終維持在4mg/L以上。養殖過程中可視天氣與水質變化靈活掌握增氧機開機次數及時間,每隔10天左右可潑灑生石灰,濃度為每立方水體15-20g以保持水體清新。
鱖魚常見病害及防治
鱖魚出血性敗血病,近年來養殖鱖魚頻發一種以“白鰓、白肝”為病癥的疾病,稱為鱖魚出血性敗血病、暴發性流行病等。病情發展快,流行廣,死亡率高,在夏秋季節流行最為嚴重。目前并無有效的藥物或者方法進行治療,只要是通過改善水質環境來控制繼發性感染,提高魚體自身免疫力來抵制該病的發生。首先池塘消毒應徹底,池底清淤徹底,陽光暴曬,并潑灑生石灰與漂白粉進行徹底消毒;在疾病多發季節,尤其是夏季,可投放抗病毒藥物;選用種質較好的鱖魚秒鐘,防止近親繁殖,種質老化;若有條件可使用相關疫苗進行免疫接種。
纖毛蟲病,纖毛蟲重要寄生于鱖魚體表、鰭和鰓部,寄生蟲種類主要是車輪蟲和斜管蟲,肉眼可見魚體上有灰白色點狀物,魚體游動身體無法保持平衡,嚴重時不肯進食繼而死亡。可每立方米20ml福爾馬林全池潑灑進行防治。
水霉病,魚苗、魚種及成魚階段均可發病,病魚體表及背鰭端有白色絮狀物,發病后及時使用3%食鹽水浸浴5-10min,或是用水霉病藥物治療,即可達到效果。
黃顙魚
黃顙魚,北方俗稱嘎魚、嘎牙子,南方多稱為黃姑、黃辣丁、黃鰭魚等,種類較多。近些年黃顙魚的養殖前景看好,之前因其個體較小,生長速度緩慢而被養殖戶忽視,但黃顙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刺少味美,并且還具有藥用價值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優質水產品之一。由于市場需求量增加,國外市場潛力巨大,導致市場黃顙魚價格步步高升(基本25元/千克左右),特別是250克以上大規格鮮黃顙魚價格會更高。近幾年黃顙魚人工飼養效果較好,成功晉升為我國淡水名優魚類養殖的好品種。
黃顙魚生物學特性
黃顙魚雜食性魚類,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喜夜間覓食,多以小魚、浮游動物、昆蟲及小型軟體動物為食,屬底棲溫水性魚類。規格不同的黃顙魚食性有所不同,體長2-4厘米的,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等;體長5-8厘米的,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等;超過8厘米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等。人工培育可喂絞碎的魚、蝦、軟體動物及人工配合飼料。生存溫度及pH值范圍較廣,最適生長溫度25-28℃,最適pH7.0-8.4。但耐低氧能力較低,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時生長正常,低于2毫克/升時出現浮頭,低于1毫克/升窒息死亡。
黃顙魚生長速度緩慢,常規個體重4-6兩。1-2齡魚生長較快,以后生長緩慢。2-4冬齡達性成熟。在南方4-5月份產卵,北方6月份才開始產卵,產卵水溫20-30℃,于夜間進行,是產卵較晚的魚類之一。
黃顙魚養殖技術
下面著重介紹池塘養殖技術,其他方式也可參照執行。
池塘選擇
池塘底質選擇沙底或泥沙底為宜,盡量避免選擇底泥過厚重的池塘。面積在2000平方米左右為宜,要求池塘灌溉方便,排水順暢,水源充足,水質優良,以微流水最佳。
清塘消毒
放養黃顙魚種前20天左右對池塘進行清整消毒,將水排干后對底塘進行暴曬,以清除病原體并促使有機物分解。每畝池塘100-150千克生石灰全池均勻潑灑,或用每畝5kg左右漂白粉加水溶解后全池潑灑。
施肥培水
清塘后一周左右注入50-75公分左右的新水,并施放發酵完全的基肥,每畝100-300kg為宜,待毒性完全消失后再放入黃顙魚種。
苗種放養
4月份天氣回暖后為魚種放養最佳時間。黃顙魚苗種需經嚴格消毒后才可投放,通常采用3%鹽溶液浸洗。放養時溫差不得超過2-3℃,以每畝放養尾重10-20克的黃顙魚種2000-3000尾為宜。混養苗種在黃顙魚投放2周左右再投放,以利于黃顙魚生長,投放規格在5-6cm之間,混養魚類可為體長5-10厘米左右的鰱魚種600尾、鳙魚種200尾和l齡草魚種200尾。
飼喂
黃顙魚放養后一周內主要攝食池塘內的浮游動物,若無法滿足可人工投喂小魚、小蝦、螺蚌肉、畜禽加工下腳料、魚粉等動物性餌料,每天投喂兩次,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1/3,下午占2/3。
黃顙魚苗下塘后需保持池塘水肥度適中的同時適當投喂魚糜等動物性餌料,以進行馴食,馴食后才可正常投喂飼料。當魚苗體長在8cm以上后,可在投喂的魚糜中添加20%-30%的豆粕、花生粕和玉米等植物性飼料。每日投飼量根據黃顙魚體重與水溫來確定,池塘水溫低于20℃時,投喂量應為魚體重的1%-3%,水溫高于20℃時,投喂量為魚體重的4%-6%。黃顙魚屬于底棲魚類,且苗種時期喜集群,在光線較暗的條件下攝食更佳,因此在苗種階段應在料臺上搭設遮蓋物,遮住陽光。
水質調控
應注意搞好水質調節。在4-6月份,一般每半月注水1次;7-9月份,每7-10天注水1次。每次加水10-15cm,保持水質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5cm左右。
黃顙魚的疾病防治
在黃顙魚的飼養過程中,加強疾病防治是提高其成活率及產量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現將黃顙魚的常見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細菌性腸炎
主要癥狀為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肛門有黃色黏液流出。剖開魚腹可見食道和前腸充血發炎,嚴重時全腸發炎呈淺紅色,血膿充滿腸管。此病對魚種或成魚都有危害。防治方法:全池潑撒漂白粉,每立方水體1克,并內服治療腸炎類魚藥。
錨頭鳋病
發病初期,病魚游動遲緩,魚體急躁不安消瘦。蟲體附著處組織發炎、紅腫,并出現石榴子般的紅斑。該病通常流行于4-10月份。防治方法:用治療大型寄生蟲類魚藥全池潑灑。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專家提示
黃顙魚池塘單養時不宜投放天然苗。因天然苗規格不齊,易產生自殘現象,難以保證成活率。
加州鱸魚
海鱸魚,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淡水交匯處;松江鱸魚,降海洄游性魚類;加州鱸魚,美國引進品種;河鱸,原產新疆北部地區。以上四種魚類均稱為鱸魚,本文主要介紹加州鱸魚,其為國外引進品種,早年在我國臺灣及廣東地區人工繁育成功,經多年養殖發展已經成功成為重要淡水養殖品種之一。
加州鱸魚生物學特性
加州鱸魚,肉食性魚類,喜捕食小魚蝦。主要棲息于泥沙質不渾濁的靜水中,中下水層魚類,生活溫度范圍較廣,最適生長溫度20-30攝氏度。較黃顙魚與鱖魚的耐低氧能力強,水溶氧在1.5mg/L以上即可。幼魚喜集群活動,成魚分散,加州鱸魚為淡水魚類,但其適應的pH值范圍廣,且能適應鹽度10以下的水域。
加州鱸魚養殖技術
由于加州鱸魚肉多味美且無肌間刺,營養豐富;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病害較少且容易捕撈,逐漸成為養殖戶青睞的養殖品種。主要養殖方法有池塘混養、池塘單養及小池塘精養等模式。池塘條件:池塘面積8-10畝左右,池底要求平坦且淤泥少,排灌方便配備水泵與增氧機,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冬季清除池塘過多淤泥并經陽光暴曬后每畝使用50-70kg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魚種放養:要求魚種體質良好,規格大小一致,無外傷無疾病,5-6月份可放養當年的夏花魚種,每畝放8-10cm魚種1200-1500尾。
日常管理及飼料投喂,投喂高蛋白質的飼料,如野雜魚,蝦或高蛋白品質的人工配合飼料。魚種放養后第二日先少量投喂,之后投喂量逐漸增加,若改變飼料,應循序漸進,先馴化魚苗后再添加少量改變的飼料。每日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為池塘魚總重的10%-15%,依照吃食情況與天氣而定,注意巡塘,觀察魚的攝食情況與天氣變化。水質管理,根據池塘水質情況,一般隔15-20天左右加入新水一次,高溫期間每隔一周左右加注新水一次,同時使用生石灰全池潑灑以調節水中pH值,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透明度保持在30-40cm。
魚病防治,以防為主,治療為輔,做好苗種消毒、飼養管理與水質調節工作。每隔10-15天全池潑灑生石灰一次,每畝10-15kg生石灰為宜。4-10月為錨頭鳋多發季節,可用每立方水體90%晶體敵百蟲0.3-0.5g化水全池潑灑,5天后再用藥一次。溫馨提示:加州鱸魚生長速度存在差異,養殖1個月后常出現大小不一的現象,較大個體容易捕食較小個體的魚,應及時將大小不一的魚分養。
當然,名特優水產品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地也不斷涌現出無論是新品種和新的養殖模式。養殖戶要結合自身條件,以及當地的優勢和市場需求等,選擇有利可圖的名特優水產品品種,切莫跟風養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獨家報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