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長江水產研究所獲悉,科研人員經過近5個月科考,仍未在葛洲壩下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繁殖現象發生,也未尋找到中華鱘新的產卵場。這已是連續3年在葛洲壩下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
長期從事中華鱘保護的長江水產研究所王成友博士介紹,科研機構已向農業部申請,今年上半年將在葛洲壩下產卵場開展野生中華鱘親魚捕撈,安裝電子標簽后將其放歸自然,再通過超聲波跟蹤監測。
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珍稀保護動物,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上世紀末期,因梯級水電站、涉水工程、長江航運、環境污染、過度捕撈等因素嚴重影響長江生態環境,中華鱘繁殖卵苗總成活率極低,目前長江里的野生中華鱘已不足百條。2010年,中華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升級為極危級保護物種。
去年10月,中科院水生所、長江水產研究所、中華鱘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機構在長江宜昌至安慶段,展開尋找中華鱘新產卵場的科考活動,但直到今年2月,科考隊仍未發現中華鱘產卵蹤跡。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介紹,這不僅是中華鱘之殤,也是長江之殤。中華鱘作為長江旗艦物種,直接反映著長江乃至近海的生態環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