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末中國引進南美白對蝦,人工育苗和批量生產獲得成功后,便逐漸拉開了中國養殖南美白對蝦的序幕。好養,高產,價好,美白對蝦迅速搶占斑節對蝦的市場,成為一方霸主。到目前為止,這條蝦已發展了10多個年頭,形成一條龐大的產業鏈,養活一幫水產人。
但最近幾年,華南地區由于水、種、疾病的困擾,基層養殖戶損失慘重,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困境,許多養殖戶望塘興嘆!這一現象在廣西特別明顯,今年由于浙江人的撤退、棄養,蝦塘又回到最初炒塘的那批人手上。廣西合浦閘口的浙江麗水李老板,五年前以250元/畝的價格承包了1400畝土塘,經過改造后以2000元/畝左右價格承包給浙江老鄉,自養200畝。但最近幾年的虧損,這幫浙江老鄉心灰意冷已打道回府,這批蝦塘又重新回到李老板的手上。但李老板的資金和人力都有限,今年被迫改成魚蝦混養,部分條件差的土塘只能降低放苗密度,甚至棄養。在廣東臺山,當地一位經銷商透露,今年有部分浙江養殖戶無力償還飼料款,只能把蝦塘抵押給飼料店;而一些養殖戶甚至選擇回填一點蝦塘,搭鴨棚養蝦,盡管這是極個別現象,但這卻讓人感慨不已:畢竟當年浙江人可是從養麻鴨轉向養蝦的!
在廣西和廣東一些產區,由于蝦塘面積小、不連片,多是養殖戶原來的責任田改造而成,這些蝦塘基礎條件差,原來的塘主棄養后也轉租不出去,養殖戶干脆空塘選擇外出打工,這種現象一直都有,但今年的情況可能更糟。就算不空塘,養殖戶的心態也發生了改變,不再對養蝦抱有過高的期望,而是選擇降低放苗密度、不追求養多造,由家中的婦孺老人來養蝦。在海南,養蝦業早在前幾年,由于海水魚苗的效益可觀,東西線沿海近海一線蝦塘已被擠壓!最近兩年,也有養殖戶改養斑節對蝦,日本對蝦,不過面積相對很小。
從各方反饋的信息來看,今年浙江人大量退出后,這些空置的蝦塘本地養殖戶無力接盤,棄養是不可避免的。有觀點認為,今年華南三省的養蝦面積可能不會超過總面積的四成。適合養魚的蝦塘大多改養臺灣泥鰍、金鯧魚、黃鰭鯛、烏頭、紅眼鱭等,轉養的品種與當地的養殖習慣及蝦塘條件等有關。當然,目前浙江人還未回歸,具體有多少浙江養殖戶撤出華南養蝦界,這仍待觀察。而且部分轉租不成功的浙江養殖戶,也在觀望當中,如果上半年養蝦行情好,他們也極有可能卷土重來。
華南養蝦業早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盡管面臨著諸多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白對蝦依然是華南地區的第一養殖品種。行業需要做的是正視這些困難,無論是養殖戶,還是飼料、漁藥廠,都需要順勢而變。與華南養蝦業最近兩年的水深火熱、養殖戶心態低落不同,北方的養殖熱情在去年下半年失敗后依然高漲,最近兩年北方養蝦取得的成績,確實有很多值得華南養殖戶學習的地方!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獨家報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