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投苗的冬棚蝦已經進入收官階段,截止至2016年3月上旬整個華南地區投苗率不到去年的一半,育苗企業也做不出苗。對蝦養殖行業的整體形勢嚴峻。去年天氣極端、種質風波、病害頻發、環境污染、模式落后等因素致使2015年的冬棚養殖面臨了極大挑戰,養殖成功率明顯下降,養殖難度不斷提高,嚴重打擊養殖戶的信心。正大水產珠海技術員就此造冬棚養殖中出現較多的五個問題進行了簡要的歸納和分析。
問題1:放苗成活率普遍偏低。
原因分析:
(1)密度偏高,標準不一,仍存在僥幸心理;
(2)放苗前水質理化指標與育苗池相差過大,蝦苗應激大;
(3)放苗時機和方法選擇不當,如陰雨天氣時水溫過低,不利于放苗;
(4)放苗后的投料管理、疾病防控及水質調控工作不到位,“一家苗吃幾家料”。
為保證蝦苗成活率,應選擇質量穩定的大品牌蝦苗及配套飼料,筆者發現在“苗、料、菌、礦”配套使用的養殖區域在成活率及穩定性會占極大優勢,“東市買駿馬 西市買鞍韉”的片面追求低成本養殖模式已經不適合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益。
2、氣候異常,應激發病現象普遍。
冬棚養殖期通常是從10月中旬開始至次年4月,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廣東省去年11月氣溫較高,12月后多次降雨降溫,而今年1月多股寒流來襲。多變的天氣給本造冬棚養殖帶來極大的挑戰。陰雨低溫天氣是對蝦體能消耗大大增加,對蝦的正常生理活動受到影響,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導致對蝦非正常蛻殼頻繁,免疫力下降,甚至引發應激紅體病、白斑病等。
冬棚養殖期間,在天氣變化前,建議養殖戶從提高對蝦體質和抗應激能力以及穩定水質等方面采取預防措施。
3、生長緩慢,發病率高。
冬棚養殖期間,水溫低,對蝦的攝食量減少,生長緩慢。而對蝦的主要病害為偷死病、肝胰腺壞死綜合征及白班綜合癥,癥狀表現為肝胰腺萎縮、空腸空胃、游塘、偷死等。導致對蝦發病的原因可能是:
(1)蝦苗退化,體質差;
(2)天氣反常,對蝦應激反應大;
(3)養殖水體環境惡化;
(4)管理不到位,包括投料不合理、增氧不足以及水質調控不當等。
在養殖過程中,應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到“多觀察、早發現、多分析、早處理”,以便及時有效的降低對蝦發病的可能性。
4、總堿度偏低,水質不穩定。
總堿度是指水中能與強酸發生中和作用的物質(包括強堿、弱堿、強堿弱酸鹽等)的總量。對蝦養殖水體總堿度是水體緩沖能力的表現,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鹽(CO3-2)和碳酸氫鹽(HCO3-1),因此,也是藻類和菌類的碳源重要來源。水產養殖最適總堿度范圍在75-200ppm之間。珠三角屬于低鹽地區,水體總堿度一般在60-80ppm。
實踐證明,適量補充碳源,能有效提高總堿度。因此在養殖過程中,特別是天氣變化前適量使用“糖蜜”(主要成分為活菌、糖蜜、微量元素),提高水體碳酸鹽和碳酸氫鹽的含量,穩定水質。
5、“濁水養蝦”模式中,氨氮、亞硝酸鹽含量偏高。
“濁水”是指養殖水體呈渾濁或半渾濁狀態,但基本沒有有毒的物質,各種指標也符合蝦的生長要求,而且其中藻類和菌類數量較少但較為穩定,因此濁水水質較穩定。在冬棚期間,由于水溫較低、光照不足,藻類及菌類不易生長,故不少養殖戶認為,濁水養蝦有利于提高養殖成功率。
濁水的缺點就是溶氧偏低導致氨氮、亞硝酸鹽高等現象,影響出蝦產量。所以,選擇“濁水養蝦”模式關鍵保證充足的溶氧。除了要合理開動增氧機,還要適時適量使用化學增氧劑,緩解池塘水體缺氧的狀況。
在這種嚴峻的對蝦養殖行業形勢下,希望廣大養殖戶們積極調整心態,除了做好日常的養殖管理工作外,更應從養殖模式、養殖觀念、管理技術等多方面入手尋找南美白對蝦養殖行業的新出路、新發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