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泥鰍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以及臺灣島北部,和本地泥鰍相比具有生長速度快,餌料系數低,抗病能力強等優勢。并且臺灣泥鰍的養殖周期短,五個月就可以達到20尾/kg的規格,但在口感和肉質上并不遜色于本地泥鰍。
臺灣泥鰍主要在南方地區養殖,由于其良好的養殖優勢和市場效益,北方也開始進行養殖,甚至在東北這樣的高寒地區進行養殖。那么對于北方的養殖戶來說,養殖南方引進的臺灣大泥鰍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呢?
首先是泥鰍苗種質量和數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泥鰍本身孵化率較低,加上北方氣候的條件的限制,其孵化期與生長期均會受到影響,由此就會造成養殖戶為了順利養殖購入大量苗種,從而使得不規范廠家有機可乘,以次充好出售苗種。北方養殖戶對于養殖臺灣泥鰍及預防疾病敵害的方法不熟悉,使得成活率和產量受到影響。產品銷路不通暢同樣是漁民收益得不到保證的重要問題之一。
總結了一些在北方養殖的技術以供大家探討。
池塘及苗種投放
養殖臺灣泥鰍的池塘一般選擇淺水地帶,寬度在20-30m左右,長度可在100m左右,及選擇長大于寬的淺水池塘。注水深度在1m左右為宜,池塘水草所占比例不要太高,沒有則更好,這樣可以減少泥鰍敵害。臺灣泥鰍善于逃跑,因此在魚池的進出水口需要設置過濾網,還要建立圍網,以免泥鰍逃逸。
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潑灑徹底清塘后方可放入苗種,主要方法操作與養殖其他魚類一樣。一般在清塘后15天左右可放苗,放養密度需科學合理安排,建議每畝投放規格3cm左右泥鰍苗種2萬尾左右,挑選活力好且規格一致的苗種,同時可套養花白鰱等濾食性魚類,利用生物調節水質,防止藻類爆發。
養殖水質的管理
臺灣泥鰍對于水質的要求并不是十分苛刻,化學品或其他污染物不超標的水均可養殖。臺灣泥鰍耐受低氧及高氨氮環境的能力較強,適合在肥水中養殖,因此可施放一定量的有機肥料,池水透明度維持在25cm左右即可。定期對養殖池塘水質進行監測,定時換水消毒,改良底質。
餌料飼喂
泥鰍食性較貪,且泥鰍為兼腸道呼吸,因此在飼料投喂方面切不可量大,以免泥鰍由于過食造成腸道損傷誘發腸炎。建議在放苗前一個月可投喂粉碎料,一個月后投喂小粒徑飼料。飼料質量要求蛋白優質營養均衡的全價飼料。臺灣泥鰍屬底層魚類,喜靜,則投放餌料時間選擇在早晨和傍晚為佳,水溫控制在25攝氏度為宜。
臺灣泥鰍養殖成敗的關鍵更在于日常管理,按時巡塘,注意觀察泥鰍活動及攝食狀況,及時檢查活力不佳的泥鰍,撿出死泥鰍以免病菌較差感染。隨時監測水質狀況,尤其養殖泥鰍的水體較肥,更容易引起魚類缺氧浮頭,及時注入新水,避免泛池。防逃逸及防天敵,也是養殖泥鰍的關鍵,大雨或者暴雨使得水體升高,極其容易造成泥鰍逃逸,平時應該多檢查防逃設備是否完好;同時為防止泥鰍天敵,還應在池塘上方搭建天網,四周進行圍網,以免水蜈蚣、青蛙、老鼠及鳥類等侵害泥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