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被“禁”入市26年的河鲀(又稱“河豚”),再次跳上了風口浪尖。記者從中國漁業協會與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獲悉,我國將有條件放開養殖河鲀的生產經營。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表示,此次并非全面市場開放,而是嚴格限制品種,主要是已經完全成熟的、經過二十余年經驗積累的兩個品種,即紅鰭東方鲀和暗紋東方鲀。業內人士紛紛表示,河鲀魚產業離全面規范只差一步之遙。
4月13日,中國漁業協會與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就“有條件放開養殖河鲀生產經營”在北京召開聽證會,著重對農業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食藥監管總局等三部委擬聯合發文的《關于有條件放開養殖河鲀生產經營的通知》文件出臺的背景和文件精神進行介紹及解讀,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意見,并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
記者在會上獲悉,“有條件放開養殖河鲀生產經營”最重要的限制條件是,禁止銷售野生河鲀,禁止銷售養殖河鲀活魚,禁止銷售未經加工的養殖河鲀整魚。
■解析:
“有條件放開”有哪些條件?
1990年11月20日由衛生部發布施行的《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中的第三條曾明確規定:“河豚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應剔出集中妥善處理,因特殊情況需進行加工食用的應在有條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處理前必須先去除內臟、皮、頭等含毒部位,洗凈血污,經鹽腌曬干后安全無毒方可出售,其加工廢棄物應妥善消毀。”這一紙“禁令”影響了整個河鲀魚產業二十余年。
時隔26年,如今放開河鲀在國內上市會否引發一窩蜂而上呢?崔和表示,我國沿海常見的河鲀有四十余種,此次有條件放開的是已經完全成熟的、經過二十余年經驗積累的兩個品種,即紅鰭東方鲀和暗紋東方鲀。
此外,不是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養殖河鲀、加工河鲀的,必須通過由中國漁業協會和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組織的專家考核后,并在農業部進行備案公示,才能獲得生產經營許可。同時,三部委先行放開經營的加工企業必須自己擁有備案的河鲀魚源基地,而沒有加工能力但又在農業部備案的河鲀魚源基地應當將養殖河鲀原料銷售給有資質、有備案的加工企業。
也就是說,養殖河鲀只有經過加工企業按照一定步驟進行加工處理后,包裝后,明確標識,和可追溯才能進入國內市場上流通。
據悉,在新的文件規定中,河鲀加工企業考核備案的條件更加嚴格:首先,必須自己就有農業部備案的養殖河鲀魚源基地;其次,必須具有河鲀加工生產設備和技術人員,具備專業分辨河鲀品種的能力,熟練掌握河鲀安全加工技術;最后,還要建立完善的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制度和衛生管理制度。
崔和透露,等試點工作做的成熟了,再考慮逐步放開其他可行的養殖河鲀品種,或者放寬產品上市條件。
■擔憂:
1.養殖河鲀完全無毒安全嗎?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不僅留下了“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樣優美的詩句,更留下了“拼死吃河豚”的軼事,被載入時人孫奕所著的《示兒篇》。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河鲀是含有劇毒的。那么,養殖河鲀就是完全安全的嗎?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多部委做了多方工作研究河鲀魚的到底有沒有毒?能不能食用?業內人士關注研究了二十余年。隨著近些年條件技術純熟,檢測數據顯示,養殖的河鲀魚含有毒素遠遠低于風險值。“不僅對紅鰭東方鲀可食用的皮、肉部分,甚至不可食用的鰓、內臟等十二個部位進行檢測,每一批都檢測,檢測得到的最高毒素數值僅達30微克。這個數值是非常安全的。”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翟毓秀這樣告訴記者。
經過二十多年探索和研究,結果表明,養殖河鲀的毒性含量明顯降低,達到無毒級,并且經過無毒加工處理,可以安全食用。同時,紅鰭東方鲀和暗紋東方鲀這兩個品種人工養殖時間最長,控毒養殖技術和出口內銷市場最為成熟,產品安全質量有保障,其產業涉及面最廣、產量最大,可以先行先試。
2.怎么確保野生河鲀不上桌?
記者檢索了2015年的新聞,有新聞報道的確定河鲀中毒事件就有7起。記者注意到,在這些中毒事件中,河鲀有的是“在河里釣到”,有的是“在路邊問小販購買”,還有兩例是“在菜市場撿到”。在所有的中毒案例都是由自己烹飪河鲀魚,這些食材很大一部分是野生。
“可以說,世界上沒有真正能燒好野生河鲀的人。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好食河鲀,即便日本普遍采用廚師資質認證來確保擁有純屬技巧的廚師對食材進行加工,但是工匠的技藝不能時時刻刻百分百保證水準的。”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告訴記者,從上游做好把關,從食材源頭直接確保河鲀無毒才能讓消費者真正安全食用。
那么,怎么確保飯店、商超采購的食材一定是人工養殖河鲀而沒有摻雜野生河鲀呢?對此,崔和表示,《關于有條件放開養殖河鲀生產經營的通知》明令嚴禁生產經營野生河鲀,嚴禁不符合資質的單位、個人從事生產經營養殖河鲀,對于違反規定的,將進行處罰并追究責任。“文件明確,我們將建立產品的全程可追溯制度,通過二維碼等產品包裝進行追蹤管理。”
此外,全國各地監管部門也將加大市場監管。對銷售野生河豚魚的,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予以處罰。
■市場:
1.河鲀禁入市廢止前 民間覓食人工魚
事實上,即使是在“解禁令”發布之前,在江蘇、大連等地,河鲀魚作為一種當地的傳統美食,一直沒有因為此前的“禁令”中斷過。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人工養殖河鲀的成功和興起,百姓都喜歡在河鲀上市時節一嘗美味。
市民劉女士在聽證會現場反映,自己在日本留學時跟隨當地風俗在冬天吃河鲀,回國后卻發現非常困難,“在日本,吃河鲀很普遍,甚至成為了大阪的特色美食,是城市的招牌。這些河鲀大都還是從我國進口的。但在國內,吃河鲀常常要偷偷摸摸的,各種擔心。”
因為《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的“禁令”在先,所以一開始食用河鲀還處于地下狀態,而且當時的衛監部門一旦發現,還要對飯店等河鲀魚經營者進行處罰。但隨著后來人工養殖的河鲀越來越多,而且大家也大多認可其是安全的,所以慢慢地吃河豚也就變成了半公開的狀態。
據中國漁業協會河豚分會的調研報告顯示,同屬于東方鲀的兩種河鲀——紅鰭東方鲀、暗紋東方鲀,在中國養殖和食用范圍最廣。其中,紅鰭東方鲀主要是海水養殖,產品大多外銷到日、韓等國,養殖基地多在遼寧大連一帶;長江流域養殖種類則以暗紋東方鲀為主,產品以內銷為主,江蘇為主要養殖基地。
2.國內養殖產業龐大 出口日韓多年頻遭壓價
根據中國漁業協會河鲀分會的不完全統計,在黃渤海地區和長江流域直接從事河鲀養殖的業戶就有4000余家。而整個河鲀魚產業鏈的從業人員則超過50萬,包括種苗、養成、技術服務、餌料供應、活魚與冰鮮魚運輸、配合飼料加工、漁業設施和出口貿易等。其中,大連是國內養殖河鲀魚的一個主要產區,產業規模約5億元。
日本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河鲀消費國,每年的消費總量在2萬噸左右。我國是對日河鲀出口量最大的國家,每年出口量5000噸-6000噸,出口季集中在5月~10月份。暗紋東方鲀和紅鰭東方鲀,這兩個品種的河豚是日本政府允許食用的魚種。這類河豚出口至日本,也無需檢測河豚毒素。
過去二十余年,養殖的河鲀在國內無法上市流通,不少加工商出口時頻繁遭遇兇猛壓價潮,一直被日韓壓制著,沒有談判的話語權。“我們從1993年開始養河鲀,所養殖的河豚80%出口韓國和日本。因為國內不允許上市流通,日韓清楚我們除了出口沒別處賣,所以價格常常由他們壓著。”中國漁業協會河豚魚分會常務副會長、大連天正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孟雪松向記者訴苦。
近兩年,國內紅鰭東方鲀的消費量每年僅在二三百噸,但養殖河鲀成本高,國內外五六千噸的量難以維持企業運轉。此次國內市場有條件開放,將大大擴展養殖河鲀產業的發展空間。
“一旦國內市場放開了之后,類似大連天正集團這樣的龍頭養殖企業會直接轉向國內市場,河鲀魚的價格也會更加親民。”馮恩援告訴記者。
現在三部委擬聯合發布“解禁令”,對河鲀的野生和人工養殖做明確的界定,對生產、加工、流通做出明確限制,河鲀魚在不久的將來才能真正游上中國百姓餐桌。
■政策“放寬”歷程
2010年12月,衛生部發布第78號令,廢止和宣布失效《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暫行辦法》等48件部門規章。其中禁止河鲀流入市場的《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被廢止,河鲀被列為新資源食品;
2011年5月,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大連河鲀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發布一份征求意見函,這份征求擬批準養殖紅鰭東方鲀和養殖暗紋東方鲀為新食品原料的函這被解讀為養殖河鲀市場解禁的前兆;
2016年3月23日,農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養殖河鲀魚源基地備案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16年起試點開展養殖河豚魚源基地備案工作,養殖河鲀魚源基地備案工作是我國有條件開放養殖河豚市場的基礎性工作。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