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長江刀鱭全人工養殖和種質鑒定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獲得獎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創新亮點:潛心10多年研究攻克刀鱭的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難關
市場成績:推廣養殖刀魚面積3000余畝,新增利潤7200萬元,累計放流長江刀鱭苗種12萬尾,帶動經濟效益10億元
轉化心得:企業是科研成果走向市場的重要一環,上海企業要加油動起來
“你還吃得起刀魚嗎?我已經很久沒吃過了!边@是上海市水產研究所所長張根玉對記者說的一句話。長江刀魚數量越來越少,近幾年每年能捕撈上來的不過30噸-50噸,一條二兩重的刀魚能賣到一二千元,鮮美的刀魚離百姓餐桌已越來越遠。
經過十多年研究,張根玉課題組在國內首次實現長江刀魚的全人工繁育和人工養育,這一課題被授予2015年度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不早“出手”刀魚就沒法人工養殖了
在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最近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水生野生動物調整方案公開征求意見稿中,長江刀魚榜上有名,對張根玉團隊來說,做這個項目的初衷并不是為了讓刀魚擺上餐桌,而是讓其免于滅絕。
長江刀魚與長江鰣魚、河豚并稱“長江三鮮”,由于過度捕撈、水資源惡化和涉海工程建設等原因,長江刀魚的年產量從上世紀70年代的上千噸縮減到現在的30噸-50噸,刀魚的價格也一路飆升。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張根玉團隊著手做長江刀魚的人工養殖,他們在奉賢養殖基地壘起了水泥池塘,用來放買來的魚苗。
刀魚難養。張根玉告訴記者,我們很少能見到活的刀魚,它一旦被抓住,就會四處亂竄直至氣絕而亡,而刀魚又是洄游魚類,在海水中生長,淡水中產卵,想把一池魚苗從一個池塘換到另一個池塘,必須拉網。
張根玉開始跟刀魚玩“心理戰”,拉網但不拉出水面,讓刀魚在這種近似“溫水煮青蛙”的步驟中逐漸習慣被捕獲的感覺。一開始摸不準刀魚脾氣時,網拉得太快或用力不對,都會使刀魚集體死亡。
在“長江三鮮”中,長江鰣魚到現在還不能人工養殖,究其原因,是現在已經很難捕獲成熟的鰣魚親本。如果不是張根玉很早就開始為刀魚育種,它的命運很可能和鰣魚一樣。
野味是無數次試驗的“產物”
成功實現刀魚人工繁殖后,張根玉團隊開始著手人工養育。只有把刀魚數量搞上去,才能讓價錢降下來,嗅到市場信號,當時有許多科研院所都在加足馬力研發。
養活刀魚難,但想要培養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和野生刀魚味道相差無幾的刀魚更難。張根玉知道,水質、水溫和飼料是決定魚類肉質的關鍵,但人類想模擬出大自然嚴絲合縫的生態系統,只能靠一次次試驗。
比如第一個問題是,刀魚吃什么?張根玉說,吃混合飼料長大的魚都不好吃,魚類必須吃到它們在野外生活一樣的食物,肉質才緊致鮮美。和人類的寶寶一樣,刀魚每個成長階段的食物都不同,僅刀魚成長中期要吃的輪魚,就有幾十種之多。
從無數的排列組合中排摸了十余年后,張根玉終于拿出了刀魚“食譜”——以單胞藻、輪魚、水藻、蝦苗為各階段的主要飼料,具體到各種食材的品種、用量。
張根玉將他養殖的刀魚給幾位海邊長大的“老饕”品嘗,對方打出90分,如果是一般食客,幾乎分不出人工和野味的差別。
科研人員幫企業“接棒”
當張根玉刀魚人工養殖成功的消息傳出后,企業紛至沓來,張根玉也傾囊相授,在光明企業推廣養殖刀魚3000余畝后,新增利潤7200萬元,累計放流12萬尾刀魚魚苗,帶動經濟效益10億元。但他很快發現了問題:“天價”刀魚并沒有讓這些企業立刻賺得盆滿缽滿,究其原因:養育成本太高,產量還不盡如人意。
張根玉承認,為了保證肉質鮮美,他的刀魚養育體系比較復雜,不利于產業化。即便這樣,在十幾家幾乎同時得到他成果的企業中,有兩三家比其他幾家效益好很多。張根玉調查其中一家在外地的企業后發現,原來他們又設立了研發小組,為提高養育效率進行后續研發,在碰到問題后,他們并沒有放棄而挺了過來。
張根玉覺得他與刀魚的緣分還沒結束,他新的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刀魚養殖的經濟效益,將刀魚價格降到每公斤300元左右。而要做到這一步,他希望與一家不怕吃苦、潛心鉆研的企業攜手,共同鉆研刀魚養殖問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