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黃爵,一個從水產圈外走到圈內的人,卻把養蝦的細節做到極致,而他開放的心態又讓他一舉成為網絡上的養蝦紅人。
而這一切,還得從他在中國水產論壇開貼分享養蝦心得開始。2010年,黃爵在中國水產論壇發表貼子:“我在對蝦生產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總結”,系統地分享他在養蝦過程中的中所見、所聞、所想。這些分享非常接地氣,因此深得網友們的喜歡和追捧。用他的話來說,“有些東西,別看是輕飄飄的幾句話,但這些都是用人民幣給堆出來的,不知有多少錢丟水里”。而正是因為他的無私分享,才讓養蝦人少走了很多彎路。從他開貼至今,點擊率已經接近20萬,堪稱水產網絡界的一大奇跡。近日,黃爵再度在中國水產論壇更新,分享他的養蝦心得,盡管現在的養蝦環境和情形已經和當年不同,但相信他的這些接地氣的經驗分享,還是值得大家拜讀的!
黃爵談養蝦:漫談底質
“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底”,此話雖是一些養魚的魚農總結出來的話,但也適用于養蝦行業。
底質對養蝦而言,其重要性,如人之雙腿!
在養殖過程中,底質關連到方方面面,我們先粗略的說說底質的相關成份、結構,再側重于其與水體而發生物理、化學、生物作用等,及掰掰它相應的各種影響。
底質,往小了說是塘底。塘底一般有土塘底、薄膜底、水泥底。這三種,都是我們養殖中最常見的,我們主要說土塘的底質,摻插著說薄膜底。至于水泥底,它和薄膜底可以說是一樣的。
土塘底質由土壤而構成。往大了說,土壤是由地幔層中形成的巖石,在地質時期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的風化作用下而形成不同的顆粒及成分。
1物理性作用
巖石的加熱、冷卻、凍結和解凍引起了巖石的破碎,經風力、水力的磨損、搬遷的作用,使不同地區分布著不同粗細的土壤顆粒。比如說在盛產鵝卵石的河流中,其上中下游中鵝卵石大小就呈規則性的分布。
2土壤的化學風化作用
其包括溶解、水合、水解、酸化、氧化及其他反應,在這個過程中,土壤顆粒持續性的變小,最后變成粘土。比如說在高雨量或高山融雪地帶,土壤顆粒在水的作用下,大量可溶性物質因淋溶而流失,使土壤成分及顆粒持續變小。
3生物性作用
在嗜礦菌作用于各種礦石及大量的動植物死亡,使土壤中有大量的有機質的輸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動植物的形體變得不可辨認,最終變成我們養蝦人所熟悉的腐殖質。
土壤在這三大要素的作用下,形成了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經典的土壤分布,比如南方的紅土壤、東三省的黑土地、中原的黃土高原等。
這些,都是土壤大的方面,這些東西呀,過于太大,留給那些專家教授們,我們這些小蝦農呀,僅想關心與自已有切身關系的池塘土壤知識就阿彌陀佛了。我們轉回來說說與我們有著切身關系的。
一、PH值不同而劃分為若干種底質
1塘底鹽堿化:
不同地區的土壤,有著不同的情況。像有些地方的塘,曬塘后純淡水進塘,泡一個星期左右,塘水就會變得有鹽度,高的能達到10度左右。究其原因,是因為該大區域是鹽堿地。鹽堿地,多出現在海邊、淡水江河的沖積平原或新疆地區。
2沿海鹽堿地
這個的成因是眾所周知的,灘涂被海水浸泡,退潮后,太陽猛曬,水份被蒸發,可溶性鹽析出,長久以來,這片地方自然就會鹽化。住在海邊的人都知道,近幾十年來,海岸線在不斷的后退,這些空出來的地方,就是建高位池最好的地方。若是土塘的話,這種塘養出一茬蝦,基本上不用管過PH和補鈣之類的。而且到了收蝦的時候,水體的PH值還一直保持在8點多的高位。一般非鹽堿化的土塘養殖到后期,若不調PH值,到收蝦的時候,基本都在7,甚至更低。
3沖積型鹽漬化
這類的鹽堿地,多出現在河流的三角洲或沖積平原,地表徑流流經的途中,溶解了土壤中的鹽份。在沖積地帶,鹽留下來了,水份被蒸發,從而使鹽漬化。比如像杭州地區的鹽堿地就是錢塘江惹的禍,長江弄了個長江三角洲(如東、上海一帶),山東濱州、東營一帶的就是因為黃河的原因。
也有退水區形成的,像前段時間和山西運城一朋友聊天時,他有說到現他們那邊也開始有人在養蝦,而且水的總堿度也比較高,養殖集中在黃河退水的區域。
4新疆鹽堿地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的腹地,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蒸發強,地面的淋溶能力差,周邊昆侖山、天山等圍繞著,春暖后雪水融化時夾可溶性礦物質從山而下,日久累積,形成了現中國有名的產鹽區。這個地方有些湖水的總堿度達到了三百多。很少有養殖品種能在這種天然的水環境中生長。像石河子一帶,現養得比較多的,是四大家魚。這兩年,因養魚不賺錢,而蝦價又比內地高(據那的朋友說,30-40頭的蝦,都是50-60元),所以目前計劃轉型和正在轉型號的人不少。新疆,大概十來年前有科研單位在這個地方試驗性的養蝦,現石河子一帶,已有部分外省養蝦軍團住駐,準備禍害一方了!呵呵。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