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50歲的永福村村民沈海華有著多年的水產養殖經驗,如今成了省淡水研究所綜合試驗基地的一名工人。昨天,他帶著記者來到基地育苗區一角瞧新鮮:一只只白色水桶呈階梯式擺設,水里各放著一根皮管。“里面住著雄沙塘鱧,專職看護魚卵孵化的。”沈海華笑著說,“以前這種算是野魚,現在都有‘奶爸’專業‘伺候’,而且還按照尾數賣,秤都不用了!”
沈海華供職的省淡水研究所綜合試驗基地,是一個集科研、成果轉化、示范展示及技術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水產基地,專業從事水產苗種行業。基地位于吳興區八里店南片的永福村,也是吳興區新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最南邊的一個項目。
“通過土地流轉,永福村過去的傳統養殖魚塘如今成了高科技育苗的‘實驗室’。”永福村黨總支書記陸建榮笑著說,“以前我們這里大魚都是常規品種,論斤賣。現在基地賣小魚,論尾賣。現在看來,大魚賣不過小魚啊!”
“最小的0.15元一尾,中等的0.3元,3公分的就是1元。”基地主任賈永義一個上午接了不少外地電話,都是來訂沙塘鱧魚苗的,“今年已經生產銷售了200萬尾了,這個月頭上又預定了30萬尾。沙塘鱧是我們新品種培育的四大花旦之一,現在市場可吃香了。”
賈永義告訴記者,從野魚到人工馴化,基地在沙塘鱧的養殖化上費了不少功夫,“雄魚看護魚卵,通過劃動魚鰭產生適當水流,可以防止魚卵霉變,這既可以提高孵化率又能節省人工成本,這就是我們在長期試驗和觀察中發現的妙招。”
除了沙塘鱧,基地目前還掌握著羅氏沼蝦、紅螯螯蝦、翹嘴鲌等多個種類的新品種培育技術,其中耗費基地10年研發時間的羅氏沼蝦“南太湖2號”已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去年,基地通過水產苗種銷售一年產值達到1000萬元,“賣技術”賣出了效益。
事實上,該研究所在永福的430畝基地里“玄機重重”。漫步在基地10多個迷你魚塘的塘間路上,可以時不時地看到有魚兒跳出水面。“這些塘可以說是一座‘博物館’,里面‘保存’著浙江20多個品種的野生魚種,可是活體保存哦!”賈永義笑著說,原來基地還肩負著土著水產種類的開發與增殖工作,“水產市場有周期性變化,養殖戶要求定期推陳出新。所以我們儲備了這些尚未馴化的品種,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苗種繁育的技術開發,為養殖戶應對市場提供‘新彈藥’。”
在該基地,不僅有“新款”魚苗,還有與水產養殖有關的各項技術推廣,例如出售魚塘“改建方案”,“就更不需要使用秤了”。
這幾天,基地正在與該區東林鎮的2個水產專業合作社合作,為他們提供青蝦與沙塘鱧套養的方案,面積有1000畝。“只要掌握沙塘鱧魚苗的投放數量就可以了,整個青蝦塘效益就能提高。沙塘鱧可以吃掉耗費飼料的小蝦,自身也能帶來收益。”賈永義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種苗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