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遼寧地區氣溫上升較快,養殖池塘水溫將持續上升,可達到18℃-26℃,是各水產養殖品種的最佳生長期。由于池塘苗種放養時間較短,水質污染較輕,細菌性重大疾病不易發生。淡水魚重點關注寄生蟲疾病,注意各種淡水魚苗夏花階段的寄生蟲和白頭白嘴等疾病。海水養殖注意海參、蝦夷扇貝、灘涂貝類及海蜇等品種。
一、病情預測
1.鯉魚:易得車輪蟲和指環蟲病。重點關注省內主養區和高密度精養區。
2. 淡水魚夏花魚苗:易發鰓部黏孢子蟲、車輪蟲、斜管蟲病及白頭白嘴病、氣泡病。重點關注沈陽、遼陽養殖區。
3.烏鱧:極易感染諾卡氏菌病。重點關注沈陽養殖區。
4.鰱魚:成魚易發打印病。重點關注省內主養區和大水面養殖區。
5.草魚:易發爛鰓、腸炎、赤皮并發癥、及車輪蟲病。重點關注沈陽、遼陽主養區。
6.鯰魚:易發白尾病,苗種易得纖毛蟲病。重點關注沈陽、遼陽養殖區。
7.羅非魚:易發水霉病。重點關注葫蘆島養殖區。
8.大菱鲆:易發腸炎病、紅嘴病、細菌性爛鰭病。重點關注葫蘆島、大連工廠化養殖區。
9.虹鱒魚:易發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重點關注葫蘆島、本溪、丹東、鞍山、遼陽養殖區。
10.大宗淡水魚:鰱鳙魚出血病。重點關注省內各大水庫。
11.河蟹:易發蛻殼不遂病、顫抖病及黑鰓綜合癥。重點關注盤錦、鞍山養殖區。
12.海參:易發腐皮病。重點關注沿海所有養殖區。
13.中國對蝦、南美白對蝦:易發白斑病毒病 、紅體病。重點關注錦州、盤錦養殖區。
14.海蜇:易發平頭、長脖、萎縮、上吊病等病害。重點關注丹東養殖區。
15.蝦夷扇貝:易發由海域污染所產生的各種疾病。重點關注大連養殖區。
16.灘涂貝類:受敵害生物影響較大。重點關注大連、丹東養殖區。
二、防控措施
建議:一是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換水、注水、消毒,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二是加強餌料管理,保證餌料品質。
1.寄生蟲病:掌握合理放養密度,保持水質清潔,定期開啟增氧設備,如遇到悶熱天氣,應延長增氧時間。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生物制劑等進行消毒和調節水質。全池潑灑相應的藥物(殺蟲劑),預防為主。
2.淡水魚夏花魚苗粘孢子蟲病:嚴格按照粘孢子蟲病防控技術規程進行操作防控,在馴化投喂過程中,按投喂飼料的1%添加孢蟲清制成藥餌投喂,連喂7天。定期抽樣檢查,當鰓部粘孢子蟲病發生時,用孢蟲清1.5PPM分2次(上、下午)全池潑灑,同時內服孢蟲清藥餌7天,可控制病情發展。
3.虹鱒魚爛鰓和腸炎病: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養殖水體清潔,投喂營養全面、新鮮的餌料。定期對生產工具、魚池進行消毒;經常清池,保持養殖環境潔凈,減少病原繁殖;也可用大蒜素3克/公斤比例制成藥餌投喂,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4.烏鱧諾卡氏菌病:采用復合亞氯酸鈉或碘制劑進行水體消毒,7—10天一次;餌料中加入康肝護膽素和多種維生素,15天投喂一次,可預防該病的發生。
5.淡水魚夏花魚苗的白頭白嘴和氣泡病病:在水花下塘15天左右,全池潑灑“二氧化氯”1—2次,可預防夏花魚苗的白頭白嘴病;在水花下塘10天后,用水質改良劑“清爽”每5—7天全池潑灑一次,可預防夏花魚苗的氣泡病。
6. 大菱鲆腸炎、紅嘴和細菌性爛鰭病:加強養殖水質管理,保證水體含氧量,保持良好的養殖環境;強化喂養,科學投喂優質餌料(鮮雜魚要消毒),增強魚體的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7.羅非魚水霉病:用聚維酮碘或二氧化氯藥浴3-5天,控制水霉病;在餌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發生。
8.對蝦白斑綜合征、紅體病:蝦池應在高溫期到來之前蓄滿水,盡量少換水,避免有害微生物和病毒的進入;嚴禁大排大灌,避免對蝦出現應激反應引發疾病;定期對蝦池水體進行消毒。
9.海參:要注意控制養殖密度,保持良好的水質和底質環境;定期進行水體消毒;定期潑灑益生菌改善水質;注意降雨對池水鹽度變化,保持適量充氧,防止溫度和鹽度變化太大,引起海參化皮。
10.海蜇:保持充足的餌料量,是防止海蜇平頭、長脖病關鍵。
11.河蟹:在養殖過程中,增加動物性飼料和換水次數,可預防蛻殼和黑鰓等疾病的發生。
12.更多疾病防控方法請登錄(全國水生動物疾病遠程輔助診斷網遼寧省分診平臺)查找,也可選擇遼寧省出診專家進行咨詢。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疫情預報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