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漁業健康發展已成為首都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北京地區已經形成以觀賞魚、冷水魚為特色的漁業格局,漁業不但為首都市場提供水產品,更擔負著美化凈化生態環境、增加人們生活趣味、體現休閑娛樂生活等多種功能。北京市也是全國重要的鮭鱒魚、鱘魚、觀賞魚產地及最主要的苗種供應基地;北京市還是國內水產苗種集散中樞。
但隨著北京地區水產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各種水產病害頻發。根據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疫病問題日益成為影響北京水產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因素,主要表現在水產養殖業因病損失日益加大;因防治魚病而導致的濫用藥現象突出,嚴重危及水產品食品安全和水生態環境安全。
調查認為,上述問題的產生原因主要在于北京市缺少魚病實驗室診斷檢測技術,沒有建立魚病監測技術體系,導致不了解本市水生動物病原存在和流行特點,不了解病原菌對藥物的耐受情況,形成并推廣有針對性的魚病防控技術工作沒有落實到位。
為此,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開展了“養殖魚類疾病監測與防控技術應用推廣”的課題項目,這一項目獲得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據了解,該項目引進保存7株魚類細胞系,解決了常見的魚類病毒培養分離問題;建立PCR技術,解決了病毒病檢測確診問題;應用API鑒定技術,解決了細菌病檢測問題;形成的病原菌藥物耐受性試驗技術,為解決科學用藥指導問題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儲備。構建了相對較為完整的魚病診斷、防控實驗室技術支撐平臺。
項目的創新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建立了水生動物疾病檢測實驗室,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實驗室診斷技術體系,實驗室通過了計量認證;二是在實驗室監測工作基礎上,在北京地區對鯉春病毒血癥(SVC)進行監測,建立了預警模型,最終形成地區性的SVC防控技術體系;三是初步掌握了北京市養殖魚類主要病原菌種類和對漁藥耐受性情況;四是及時運用監測數據,根據對北京市的監測結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監測工作成為北京市防控魚病的有力基礎。
目前,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項目實施魚病監測與防控技術,實驗示范推廣面積5萬畝,新增總產值達到4900萬元。同時,項目建立的各種技術,使每年北京市的鯉春病毒血癥這一重大疫病的監測樣品數量、監測漁場數和監測面積都得到大幅提高,為全市的鯉春病毒血癥疫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保障了全市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