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觀賞魚的細菌性疾病有數十種,本文只闡述觀賞魚常見的、危害嚴重的膚霉病、腐皮病、白頸白嘴病及其防治技術。
一、膚霉病
1、病原:膚霉病的病原為水霉和綿霉兩種,隸屬藻狀菌綱,水霉屬和棉霉屬。菌絲為沒有橫隔的多核體,一端象多根樣附著于魚體的損傷處,分枝特多,深入皮膚和肌肉,稱為內菌絲,它具有吸收營養物質的功能;其他大部分菌絲體伸出在魚體之外,稱為外菌絲,可長達3厘米,形成肉眼可見的灰白色棉絮狀物附著于死魚的霉菌在12~24小時可以蔓延全身。
水霉菌與綿霉菌之繁殖,分無性和有性兩種方法。一般情況下進行無性生殖,在無性生殖衰退之后,即在營養條件差的情況下才出現有性生殖。
2、癥狀及流行情況:霉菌最初寄生時,肉眼看不見病魚有什么異狀,當肉眼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受傷處侵入,向內外生長,當受傷較深時,霉菌可向內深入肌肉,蔓延到組織細胞間隙,侵入的菌絲,分枝繁多,汲取魚類營養,迅速繁殖,向外長成似灰白色或青白色棉絮狀菌絲,故稱為“白毛病”。菌絲與傷口處的細胞組織粘附,使組織充血、發炎、甚至糜爛。由于霉菌能分泌一種醇素分解魚體組織,魚體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魚焦燥不安、運動不正常,產生與其他固體物(如缸壁、石塊、小草處)磨擦患處現象,嚴重感染時,病魚行動遲緩,食欲減退,直至死亡。
魚卵在孵化過程中,常出現霉菌侵害魚卵現象,菌絲侵附在受害卵膜內處。卵膜外長滿放射狀菌絲。
此類霉菌廣泛分布在一切淡水水域中,它們對溫度適應范圍很廣,一年四季膚霉病均可發生。該霉菌對寄主無嚴格選擇性,各種飼養魚類從卵到各齡魚都可被感染,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分缸、挑選、搬運操作不慎,造成魚體受傷,霉菌乘虛而入,侵入傷口而引起發病;魚卵孵化季節,一般春季水溫上升到18℃左右開始,這時的水溫最適宜水霉菌的生長繁殖。水霉菌先侵入未受精的魚卵,進行生長繁殖,在適宜條件下,連續用無性生殖形成動孢子囊的方式,入出大量動孢子感染受精的魚卵,這種受精的魚卵在被感染的初期,其胚胎發育尚能正常進行,但在后期,當菌絲侵入魚卵內部或卵膜外部全被包圍,加之受到臨近死卵嚴重感染水霉的影響,使魚卵胚胎發育中途死亡。特別是在陰雨連綿季節,水溫低(15~20℃)時,極易發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魚卵因感染水霉菌而死亡。
3、魚病防治 預防:(1)放魚前對養魚水體進行嚴格消毒。對小型養魚容器(如缸、水族箱等)涮洗干凈后,用400ppm食鹽與400ppm碳酸氫鈉混合溶液浸泡24小時,再用清水沖洗干凈,注入新水后,放入觀賞魚。(2)在分缸、挑選、搬運和放養過程中要做到細心,切勿損傷魚體。(3)觀賞魚入缸前進行藥的消毒,一般用5%食鹽水溶液浸泡3~5分鐘。(4)用7ppm孔雀石綠溶液消毒魚卵10~15分鐘后入孵化器中孵化。(5)對較大型養魚容器(如小水泥池、小土池),放魚前養殖池要徹底清塘,排干池水、畝用塊狀生石灰100~150公斤,化漿全池潑灑。清塘后加水至70~80厘米,全池潑灑北京寶盛堂系列漁藥“菌氮清”,使池水呈0.15ppm。治療:(1)對小型養魚容器內病魚,均勻潑灑啄木鳥系列觀賞魚藥“膚霉凈”。每100公升水滴入本品10me,每天兩次,連續用藥2天。病重者隔天重復用藥1次;蚓鶆驖姙ⅰ熬濉,使其濃度為0.15ppm。(2)對較大型養魚容器,全池潑灑“菌氮清”,使池水呈0.15ppm或全池潑灑孔雀石綠,使池水呈0.15~0.2ppm。(3)在魚卵孵化過程中,及時挑出已長水霉的死卵、防止霉菌感染受精卵,在挑時不要碰傷好卵。
二、腐皮病
1、病原:腐皮病的病原為點狀多氣單胞菌,點狀亞種,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多數兩個相連,少數單個存在,有運動力,極端單鞭毛,無芽胞,屬草蘭氏陰性菌,生長適溫為25~30℃,pH3~11均能生長,最適pH7.6。
2、癥狀及流行情況:病魚患病部位,主要發生在背鰭和腹鰭以后的軀干部分,其次是腹部兩側或近肛門兩側,少數在魚體前部。病灶處先是出現圓形、卵圓形或橢圓形的紅斑,邊緣光滑,界限分明。如同在魚體表皮加蓋紅色印章,故有打印病之稱。隨著病情發展,表皮腐爛,鱗片脫落,充血發炎形成鮮明的輪廓,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肌肉腐爛,病灶逐漸擴大其直徑和深度,形成鍋底形,露出骨骼和內臟,病魚隨之死亡。
腐皮病危害各齡觀賞魚,但以二齡以上發病率高,流行面廣,全國各地均有發生,流行季節長,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秋季為主要流行季節,水溫28~32℃為高峰期,但水溫低于10℃,病輕者可不治而愈,但水溫升至20℃以上又可復發。
3、魚病防治
腐皮病應以預防為主。對于小型養殖容器,放魚前將其涮洗干凈后,注入新水,潑灑北京寶盛堂系列漁藥“菌氮清”,使池水呈0.15ppm;經常潑灑啄木鳥系列觀賞魚藥“水質安定劑”,滴入量應采用pH試紙隨時監測,滴至pH值適應觀賞魚生理要求為止;對于較大型養魚容器,放魚前養殖池塘要徹底清塘,排干池水,畝用塊狀100~150公斤,化漿全池潑灑;清塘后加水70~80厘米,全池潑灑北京寶盛堂系列漁藥“菌毒清Ⅱ”,使池水呈0.3ppm。在養殖期間經常潑灑生白灰,控制pH值8以上。每月潑灑一次“菌毒清Ⅱ”使池水呈0.3ppm;觀賞魚入缸或入池前應進行嚴格消毒,一般采用20ppm呋喃西林溶液浸泡10分鐘;在養殖期間,應加強飼養管理,投喂適量富營養餌料,增加魚體抗病能力。
發現觀賞魚得病,應采取措施,積極治療。對小型養魚水體中病魚,一般采用啄木鳥系列觀賞魚藥“消毒殺菌水”,進行治療,其方法是每100公升水,滴入“消毒殺菌水”10毫升,每天2次,連續3天,均勻滴入藥液;對于池塘中病魚,一般全池潑灑“菌毒清Ⅱ”,使池水呈0.3ppm,隔天重復一次;或全池潑灑“菌氮清”高效殺菌消毒劑,使池水呈0.15ppm,隔天重復一次。潑灑上述兩種藥餌要順風向潑灑,以防藥物接觸皮膚或衣物。內服北京寶盛堂系列漁藥“百菌消”,將“百菌消”藥品按1%比例與混合飼料制成顆粒餌料,連續投喂3天。喂藥餌前停食半天。
三、白頭白嘴病
1、病原:粘球菌,菌體細長,粗細幾乎一致,而長短則不一。革蘭氏陰性,無鞭毛,滑形運動。菌落淡黃色,好氣生長,最適溫度為25℃,最適pH值2.5左右。
2、癥狀及流行情況:病魚自吻端至眼球間的皮膚,色素消退成乳白色。唇似腫脹,張閉失靈,呼吸困難,常將嘴露出水面呼吸(似浮頭狀)?谌χ車钠つw腐爛,微有絮狀物粘附其上,池邊觀察游動的病魚,“白頭白嘴病”的癥狀極為明顯,離水后不明顯。個別病魚的顱頂和眼瞳孔周圍有充血現象,呈現“紅頭白嘴病”癥狀,尾鰭的邊緣失去色素呈白色銀邊,或尾尖蛀鰭。病魚漂浮水面,魚體消瘦發黑,對人、聲音反應遲鈍,不久死亡。
白頭白嘴病流行于夏季,一般流行于5月上旬至7月下旬。6月份為發病高峰期,水溫25℃為流行高峰期。主要危害金魚魚苗或夏花魚鐘,發病快,病情重,不及時治療將造成大量死亡。
3、魚病防治:本病應以預防為主,對于小型容器,放魚前涮洗干凈,加入新水,潑灑“菌氮清”,使水呈0.15ppm。在養殖期間,經常潑灑啄木鳥系列漁藥“水質安定劑”,滴入量應采用pH試紙隨時監測;滴正pH值適應觀賞魚生理要求(如金魚,pH值達到8.5~9);對于池塘,放魚前要徹底清塘,排干池水,畝用塊狀生石灰100~150公斤,化漿全池潑灑,清塘后注入新水70~80厘米,全池潑灑“菌毒清Ⅱ”,使池水呈0.3ppm。在養殖期間每半月潑灑一次生石灰,控制池水pH值適合觀賞魚生理要求(如金魚,pH值8.5~9),每月潑灑一次“菌毒清Ⅱ”,使池水呈0.3ppm;觀賞魚入缸或入池前必須進行嚴格消毒,一般用5%食鹽水浸泡5~10分鐘,具體時間應以魚能忍受為度,當魚出現“浮頭狀”時,立即入缸或入池;適當控制觀賞魚適宜養殖密度。
發現魚病,應采取措施,積極治療。首先應調節水質,提高水體酸堿度。對于小型水體,應采用“水質安定劑”,將pH值調至8.5~9(指養金魚水體);對于較大水體,全池潑灑生石灰將池水pH值調至8.5~9(指養金魚水體)。其次,采用藥物治療。如小型水體,每100公升水滴入消毒殺菌水10毫升,每天2次,連續3天。如病情嚴重,隔3天后重復用藥1次;對于較大水體,全池潑灑“菌毒清Ⅱ”,使池水呈0.3ppm,隔日重復一次。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