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以來,江蘇省鹽城地區等異育銀鯽主要地區開始流行一種以“鰓出血”為主要癥狀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具有發病急、傳播快、死亡率高的特點,一些常用治療魚類疾病的措施與方法均難以有效地控制這種疾病的蔓延。近幾年來,由于這種疾病的危害,已經給我國的異育銀鯽養殖業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非常不幸的是,由于對帶病毒異育銀鯽魚種的運輸未進行有效管控等原因,現在這種疾病已經在湖北、安徽、河北、遼寧、新疆等地出現了。
為了有效地防控這種疾病造成的危害,連續幾年來,我們在江蘇省海洋漁業局資助之下,進行了防控異育銀鯽“鰓出血病”措施的探討,這里將我們的部分體會分享給異育銀鯽的養殖業者,旨在避免更多的養殖業者重蹈對這種疾病的防控誤區。
1. 異育銀鯽“鰓出血病”是病毒病,目前沒有藥物能有效治療
研究結果已經證實引起異育銀鯽的“鰓出血病”的病原,是屬于皰疹病毒屬的鯉皰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主要感染對象是鯽、金魚。這種疾病發生與否受溫度的影響,在我國江蘇鹽城地區當進入4月以后,養殖水體水溫上升到11~28℃期間,是這種疾病的第一個流行時期,當水溫上升到30℃,這種疾病會自行停止流行。但是,當進入8月底以后水溫開始下降時,這種疾病又可以再度發生。
對于這種病毒性疾病,目前沒有什么藥物是能有效治療的。因此,當這種疾病發生后,養殖業者千萬不要濫用藥物,既不要采取所謂“治病先殺蟲”的措施,也不要投喂抗生素類等口服藥物,總之,盡量不要讓魚類因為采取各種無效治療而受到更為嚴重的應激性刺激。
2. 準確診斷異育銀鯽“鰓出血病”,不要延誤對其他疾病的藥物治療
及時而準確地診斷疾病,是避免導致更大損失的關鍵。初期患病魚表現出游動緩慢,身體發黑,大多在池塘的淺水處停留;隨后,出現典型的鰓出血癥狀,從水體中撈出魚體,即可見血液從鰓部流出(圖1),檢查魚體鰓部時,可見鰓絲壞死和全部鰓絲發白的癥狀(圖2)。將魚體解剖后,可見腎臟、肝胰臟等內臟發白、并伴有腫大的現象,腸道中大多沒有食物。
養殖業者在診斷這種疾病時,要特別注意將其與異育銀鯽的另一種疾病由致病性細菌引起的“大紅鰓”區別開來;肌按蠹t鰓”病的異育銀鯽在患病初期也表現出游動緩慢,身體發黑的癥狀;但是,主要特征是鰓絲紅腫(圖1),即使將魚體從水體中撈出,一般也不出現血液從鰓部流出的現象。
由致病性細菌引起的“大紅鰓”病,可以采用對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類藥物治療。
圖1 患“鰓出血病”的異育銀鯽(示血液從鰓部流出)
圖2患“鰓出血病”的異育銀鯽(示鰓絲發白)
圖3患“大紅鰓”病的異育銀鯽(示鰓絲紅腫)
3. 盡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相信異育銀鯽“鰓出血病”是可以預防的
3.1 投喂免疫增強劑,增強魚體免疫力
養殖魚類之所以發生疾病時,主要原因之一是魚體自身的免疫力降低,難以抵抗病原的侵襲。疾病流行季節來臨之前,采取在飼料中添加適宜的免疫增強劑,提高異育銀鯽自身的非特異性免疫力,可以達到避免或者減少疾病發生之目的。在江蘇省鹽城地區大約是4月初,水溫上升到12℃左右,以及每年的8月中旬,即當池塘水溫開始下降以前20天左右,每次連續投喂添加有免疫增強劑的餌料25天左右。免疫增強劑就是通過增強養殖異育銀鯽自身的非特異性免疫機能,達到提高魚體抵抗病毒感染的防御能力的。
3.2 通過藥敏試驗精選高效藥物,避免藥物的濫用
在養殖水體中使用任何藥物,都可能成為對養殖魚類產生應激性刺激的因子,導致魚體自身的免疫機能的降低。因此,在養殖池塘中定期殺蟲或者采用投喂抗生素類藥物預防魚類疾病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針對魚體上的常見寄生蟲和從患病魚體中分離的致病菌,利用藥物敏感性試驗的方法,對市場上購買的消毒劑、抗菌藥和殺蟲劑等各種漁用藥物,采取對致病菌和寄生蟲的藥敏試驗方法,對其質量進行檢測和篩選,保證購買的藥物在水體消毒、抑、殺致病菌和殺滅寄生蟲過程中能獲得良好的效果。通過提高藥物的治病效果,達到減少用藥與不盲目用藥的目的。
3.3 改單養異育銀鯽為混養,充分利用魚類的種免疫特性
我們完成的感染試驗結果證明,CyHV-2主要是感染異育銀鯽鯽和鯽(表1)。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對各種試驗魚注射患病異育銀鯽組織漿上清液后,只有異育銀鯽和鯽對感染源非常敏感,而其他的供試魚類則未出現死亡。因此,在池塘中放養這些魚類與異育銀鯽混養,可以達到降低異育銀鯽的放養密度,減少疾病發生的目的。
3.4 投喂膨化飼料,保證充足溶氧
對飼養的異育銀鯽投喂膨化飼料,以提高飼料利用率和避免殘餌對養殖水體造成的污染。為了減少魚類集中在池塘旁邊的餌料臺攝食,導致食臺區域水體中溶氧缺乏造成的對魚類的損傷,在水溫比較高的6、7、8、9月份,可以將飼料中的一部分投喂在池塘中央。在餌料臺附近安裝微孔增氧設施,保證水體中的溶氧充分,避免因溶氧量過低對魚體造成的應激性刺激。
4. 防控異育銀鯽“鰓出血病”的原則
我們從大量養殖異育銀鯽池塘中抽樣檢測病原的結果表明,絕大部分養殖池塘中異育銀鯽均顯示陽性結果。但是,攜帶有病毒的異育銀鯽并不一定都會發生“鰓出血病”。
因此,在飼養異育銀鯽過程中,要注重保持和提高魚體自身的免疫力。養殖業者可以通過對養殖水體環境的改善,別采取可能導致養殖環境急劇改變的所謂調水方法,避免對魚體造成因環境改變的應激性刺激;在飼料中定期添加免疫增強劑,增強魚體自身的非特異性免疫力,這些都是預防異育銀鯽“鰓出血病”最有效的措施。
在疾病流行季節注意不要使用殺蟲劑。對養殖現場大量病害實例分析其誘因的結果顯示,殺蟲藥物的使用是誘發異育銀鯽“鰓出血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養殖業者需要明白的是,魚體上攜帶少量的寄生蟲,是不會影響到魚體的健康的。魚體上攜帶少量寄生蟲和寄生蟲病是兩個概念,我們用殺蟲藥的目的只是為了治療寄生蟲病而不是將所有的寄生蟲斬草除根。
在池塘中出現少量“鰓出血病”個體時,要立即減少飼料的投喂量,不要使用殺蟲藥物和投喂抗菌素類藥物,因為這些藥物對治療“鰓出血病”完全沒有作用,而且可能進一步抑制魚體自生的免疫機能。對于發生疾病的池塘,可以使用質量好的二氧化氯消毒水體,但是也要注意不要過量使用這種藥物,要注意維持養殖水體中各種理化因子的穩定,因為只有穩定養殖水環境才可能避免其對魚體造成應激性刺激。當魚體的免疫機能逐漸恢復,達到能抑制體內病毒危害的水平后,受感染的魚體也是有可能戰勝病毒感染而恢復健康的。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