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跳龍門”的典故由來,書上講的都是一條金色的大鯉魚,如何經過千辛萬苦,最終躍過龍門,得化成龍的事。但是近日小編得知,有網友在楠溪江也拍到了一組“飛魚”的照片,看起來非常震撼。
近日,在我縣攝影愛好者小源飛俠的微信朋友圈內,分享的一組“飛魚奇觀”的照片立即吸引了眾朋友的圍觀。一條條逆流而上的魚,一次次接受浪頭的洗禮。任憑激流沖刷著它們的頭顱和軀體,憑借尾翼的力量一直向上,那魚仿佛像長了翅膀一樣飛起來,大家都稱其“飛魚”。
攝影愛好者第一次見到“飛魚”奇觀
端午小長假,小源飛俠來到了自己的家鄉界坑村,知道他喜歡攝影,父親特意帶他去上董村拍攝“飛魚”。只在小時候聽說過的小源飛俠頓時很感興趣,立即跟著父親前往。在上董村的一條水壩上,他耐心的等待著“飛魚”奇觀的來臨。只見一條條逆流而上的魚,順著浪花,憑借尾翼的力量一躍而上。有的魚被浪花沖擊的很遠。
“以前只在電視里看見魚逆流而上的場景,這回能親眼看見真的很不容易易。眼前的水壩有一米多高,但見一條條的魚迅速沖上來,轉瞬即逝……。相機很難抓拍得到,因為你不知道它會在哪個方向出現,什么時候出現。最后只能將鏡頭對準一處,守株待兔。”
當他把照片放到朋友圈時,立即引來了同伴的興趣。攝影愛好者
王少敏就是其中之一,第二天驅車前往上董村拍攝。第一次見到這樣的畫面,王少敏直言很稀奇。不過為了捕捉“跳龍門”的畫面,王少敏足足花了一下午時間,他打了個比方,拍攝比小時用彈弓打鳥還要困難:“魚小對焦難,不知道什么時間能跳起來。因魚小,焦段長了,就跳出畫面。另跳躍的位置不定,跳躍的時間沒有規律,速度快。”不過這難得的畫面,汪少敏直到卡拍滿了才舍得回來。
小時候見過的畫面又出現了
而對于小源飛俠的父親金大伯而言,這是他年輕時常看到的一種情景。“這跟季節性有關,魚有逆水上行的習性,所以這種現象比較正常,只是之前因為魚少了,所以這種畫面就很少看到。”金老伯告訴記者,要想看到這種畫面就需要一定的經驗。“下過雨的時節,雨量最好是中等,有水壩的地方形成水流是最好的狀態。但水壩不能太高,太高了魚飛躍不上去,一般在一米至1.5米之間。或者是高低有落差地方,形成上下的小水潭,魚兒也會從下方的水潭逆流而上。”金老伯根據自己的經驗稱以上這些地方最容易見到這種現象。“你還會看到一種有趣的現象,雌魚在前面游,雄魚在后面追。一些個頭大力氣好的魚順著浪花一次就能成功‘飛’上去。有些力氣小的魚就得一次次的沖擊,最終也不得成功。”
王少敏也稱,在他拍攝中,只有看到少數幾條大約他三個手指頭寬的魚 “飛躍”成功。
金老伯是名退休教師,年輕時在坑口村教書的捕魚趣事,如今想來也令他無比懷念。“下過雨,我就坐在溪流一上方處等。那時的水庫還沒造,溪里有很多種類的魚,有珠魚、石斑魚、白魚等等。等到它們跳上來,我就用網直接把它兜住,一天可以捕三、四十斤。尤其是珠魚,大的一條都有1、2斤,是我們最喜歡吃的。”
縣委農辦(農業局)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陳志儉告訴記者,在我縣魚類有16目36科81屬102種,其中沙頭段以上有60多種的魚都是可以逆流而上的。魚選擇逆流而上是它生存的一種需要。許多魚兒都是在上流產卵,產下的卵會隨波而下,慢慢長大。等到魚兒長大的時候,因為受到身體中家園的召喚,它就會頂著風浪逆流而上。魚兒喜歡逆水,這與魚類的遺傳本能有關系。而金老伯口中的能媲美香魚的珠魚,陳志儉稱學名為臺灣白甲魚,雜食性魚類,以刮食巖石上的藻類為主,喜歡在水紋較低,水流湍急的溪澗生活,是高山溪澗中個體比較大的魚,體重可達1千克,魚刺較少,肉質鮮美,所以深受當地村民喜歡。
保護懲處并舉, 漁業資源便豐富了
小源飛俠告訴記者:“這幾年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界坑村以及附近村都實施了禁漁。記得小時候去溪流玩水,就能看到很多魚。界坑村禁止捕魚好幾年了,現在溪流里到處是魚,下水不小心都能踩到魚兒,成群結隊的大魚游來游去,個頭大的有六七斤。在界坑村帶動下,附近上董等村相繼禁漁,所以才出現飛魚奇觀。我的父老鄉親都很贊!魚的種類跟數量都在增多。”
此話不虛,為了保護楠溪江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以漁保水潔水,我縣相繼出臺了《楠溪江漁業資源保護實施方案》《關于加強楠溪江漁業資源增殖保護區管理的通告》、《永嘉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楠溪江漁業資源保護的通告》等規范性文件,實施禁漁期、禁漁區制度。縣委農辦(農業局)漁政執法大隊也加強禁漁期宣傳,一方面充分利用宣傳車、新聞媒體、微信等平臺開展楠溪江漁業資源管護宣傳。另一方面積極組織楠溪江護漁志愿隊進村入戶,倡導“不電魚、不毒魚、不炸魚”生態理念。此外,還將通過張貼楠溪江保護通告、分發漁業法律小冊子等增強廣大漁民群眾的漁業法律、法規意識。從2014年開始縣農業局聯合縣公安局發布《嚴厲打擊電魚、毒魚、炸魚等違法行為》的通告,對實施電魚、毒魚、炸魚等違法行為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據了解今年已刑事拘留40多人。
縣委農辦(農業局)漁政執法大隊大隊長吳偉凜告訴記者,楠溪江通過近幾年的增殖放流和強化漁政管理,漁業資源得到快速修復,特別是香魚資源,去年捕撈產量達十多噸,創歷史新高。同時楠溪江庫區還首次出現成群香魚種群資源,這是楠溪江庫區建成七年后通過增殖放流形成的陸封型香魚種群資源,在全國也實屬罕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