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昨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召開戰略合作協議簽署儀式暨深藍漁業工程與裝備研討會。根據協議,海洋國家實驗室和中國水科院將組建 “深藍漁業工程裝備技術聯合實驗室”,將向深遠海要“蛋白質”,豐富老百姓的餐桌,同時開展前沿性重大裝備研發與關鍵技術研究。
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介紹,國家“十三五”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了要進一步優化海洋產業結構、發展遠洋漁業,重點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雙方將圍繞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及產業應用重大科學問題與前沿性技術裝備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開展全面合作,共同構建現代海洋漁業科技協同創新平臺,支撐海洋漁業轉型升級。 “聯合實驗室”將面向深遠海和極地海洋開展前沿性重大裝備研制與關鍵技術研究,吳立新表示,發展深藍漁業,不僅可以保障優質蛋白供應,同時也可望在海洋環境探測、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水科院院長張顯良介紹,中國水科院與海洋國家實驗室的戰略合作,將以深藍漁業發展助推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的興起。聯合實驗室下一步將主要開展四方面工作,一是建設大型深遠海養殖平臺和新型深水大型網箱;二是構建過洋性“養捕加”結合生產體系的相關裝備和工藝;三是發展南極磷蝦漁場探測、捕撈、加工的工藝研發;四是研發深遠海新型捕撈裝備和工藝技術。中國水科院副院長劉英杰介紹,聯合實驗室下一步將向深遠海要“蛋白質”,豐富老百姓的餐桌;優化海洋空間利用,極大地提高海洋漁業經濟效益,帶動海洋漁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通過空間優化,有效保護近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全面提升現代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依托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組建的 “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是海洋國家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藍色生命過程與資源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明確了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系統動力學、漁業種質資源與新種質創制、海水養殖生態與新生產模式和海水養殖生物疾病控制與分子病理學等研究方向,聯合相關實驗室承擔了首批 “海洋國家實驗室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項目——藍色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取得了豐碩成果,顯現了海洋國家實驗室在重大任務組織、創新資源集聚的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