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以來,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及江淮、西南東部等地出現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給部分地區造成嚴重洪澇災害。雨區覆蓋范圍廣,累計雨量大,致使中小河流洪水漲勢猛。本輪暴雨洪澇災害共造成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鹽城、鎮江、泰州9個市受災,其中常州、南京、無錫、蘇州、鎮江災情相對較重。此次災情也給江蘇漁業帶來了極大影響,如暴雨致鎮江市漁業損失嚴重,受災水面近14萬畝。而目前沿江蘇南地區河湖仍處于高水位,形勢依然嚴峻。
7月6日7時,江蘇防汛全地圖
帶來洪災和內澇的“暴力梅”還沒走,臺風“尼伯特”或將影響江蘇。
江淮之間的雨還要再下一會兒。據中央氣象臺發布臺風橙色預警信號,今年第1號臺風“尼伯特”已經發展成超強臺風級,最大風力17級。江蘇省氣象臺表示,周六(7月9日)以后可能會對江蘇造成影響,對蘇南影響大,但具體情況還不確定。一旦來了,就會和梅雨疊加,帶來“雙倍風雨”。
好天氣持續不了多久,沿江蘇南地區可能要迎來中到大雨。在臺風到來前,江蘇還可以短暫享受一下梅雨減弱的間歇期。趁著這兩天降雨減弱,水產養殖戶要認真排查安全隱患,全力做好臺風到來前的防范工作,除了做好防風、防洪和排洪、鞏固堤岸壩設施這些最基本措施之外,我們還要做好以下防臺風災害措施:
1.在臺風、洪澇多發季節,應高度關注臺風和暴雨天氣預警預報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和應急準備。
2.做好漁業設施設備的準備工作,保證機械設備的正常運轉。
3.提前投放一些增氧劑。臺風還會導致水底溶解氧不足,會產生對養殖品種有傷害的有毒物質,極易導致病害的發生,可提前準備投放一些增氧劑。
4.抓緊捕撈養殖成品上市。對于達到上市規格的水產養殖品種,在臺風來臨前,可適當提前收獲上市,盡量減少臺風和洪澇造成的經濟損失。
5.降低養殖密度。臺風期間,養殖魚類會產生極大的應激反應,如果活動空間狹小,魚體表面極易擦傷,誘發細菌性、寄生蟲等疾病的發生,所以應降低養殖密度。
6.增強養殖生物的抗應激能力。潑灑維生素C、葡萄糖以及免疫多糖等藥物,在臺風到來之前加進去,可以增強魚蝦體質與抗應激能力。但在使用微生態制劑的同時,必須開啟增氧設施,避免缺氧。
7.加強池塘衛生管理,防止疾病暴發。臺風期間,洪水泛濫,水體污濁,各種病原微生物隨水流動滋生繁殖,易暴發疾病,傳播疫情。可定期用漂白粉、強氯精、優氯凈或生石灰等藥物消毒水體。沒有定期做到位的塘口,可以選擇在偶見晴天間隙進行一次消毒操作。
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臺風災害造成的損失,還要做好臺風災后恢復生產工作,以下總結了一些臺風災后水產養殖恢復生產措施:
1.抓緊修復被臺風洪水沖毀的池塘、網箱和各種設施,避免二次受災(具體細節不再詳述)。
2.臺風災后,如果是養殖籠、網箱養殖的,及時去除附著物,保持水體流暢。
3.加強水質管理。定期遍灑生石灰(酸度偏低)或碳酸氫鈉(堿度偏低),調節酸堿度。每10~15天可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或硝化細菌等微生物制劑全池遍灑,調節改良水質。如果養殖的是海水品種,注意鹽度變化,使鹽度符合養殖品種的需求。調節鹽度的物質有:海水(鹽度在30以上),濃縮海水(鹽場有供應、鹽度在70以上)、精鹽或其他鹽類,以及打地下咸井抽水。
4.適時補放苗種,爭取受災不減產。對受淹發生逃逸的養殖池塘或網箱,第一時間進行圍網或修補處理,并根據養殖品種的逃逸情況,及時估算存塘(箱)數量,調整養殖密度,選擇適宜時機,合理補放品種,或采用并塘的辦法,保持魚池中合理的養殖密度。重新開始養殖,恢復生產。
5.加強飼養管理。臺風災后魚蝦類體質較差,必須投喂優質新鮮飼料,配合飼料可添加維生素C、中草藥、多糖等,以增加對致病因素的抗病力,減少應激反應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在投喂新鮮飼料的過程中,可同時內服大蒜素等藥物進行必要的預防。
6.做好災后防疫及監測工作,以防止臺風災后次生災害發生。加強對養殖生物的日常觀察,及時撈除死魚、死蟹、死蝦等,迅速進行無害化處理(一般挖2米以上的深坑掩埋),對被淹和損壞的池塘、漁業機械、場區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大面積防疫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劑掛袋的方法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同時盡量采用如活性碘、水產用二溴海因或高錳酸鉀等對魚體消毒,預防魚體因擦傷所引起的繼發性疾病(如體表潰瘍、爛皮爛尾等)。一旦發現重大水生動物疫情,采取相關補救措施,及時溝通信息,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