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 龔茜 張新)6月下旬以來,荊州市遭受強降雨襲擊,導致全市97萬畝水產養殖面積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3.8億元。面對大災,荊州水產業該如何生產自救?
在紀南生態文化旅游區的廟湖漁場,記者看到,受強降雨影響,廟湖水位上漲明顯,部分堤段甚至出現崩岸、漫堤情況。截至目前,廟湖受災水面已達7800畝,精養魚池受災300畝,成魚損失在一百萬斤以上。
據了解,6月下旬以來的強降雨,共造成荊州市97萬畝水產養殖面積受災,其中,魚塘漫塘54萬畝,魚種、魚苗和成魚損失達8萬多噸,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3.8億元。在各縣市區中,洪湖、監利受災最為嚴重,洪湖水產損失達到了7億多元,監利水產損失達到了5億多元。面對嚴重的災情,水產業該如何開展生產自救?荊州市水產局副局長趙恒彥給水產養殖戶們提出了幾點建議。
趙恒彥說,當前,水產業抗災主要是做好搶修、搶補、搶排和搶管工作。對于潰口的溝渠、堤壩要抓緊修復;養殖戶要趁著降雨間歇,及時搶排漬水,使湖塘水位達到魚類正常生長的水位。
除此之外,在水退去后,還要及時加強魚塘管理,認真做好受災精養池塘剩余魚種的情況調查,科學評估災后池塘內現存魚種的數量,以便為消毒免疫、苗種補放和后期的飼養管理工作打好基礎。
趙恒彥稱,存塘量還有50%的魚池,補種以后,要抓緊投喂,投喂一些好的飼料,加速魚類生長。對于存塘量在50%以下的,兩塘合一,采取并塘的形式,再進行投喂。
趙恒彥還提醒,要做好湖泊、河溝逃逸苗種的回捕工作,對于達到規格的小龍蝦,要及時捕撈,減少存欄量,從而減少損失。對于全部潰決或者水產品全部逃逸的池塘,可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劑徹底清塘后,再投放四大家魚,建議每畝投放1000到1500尾,通過精心喂養,以此來降低損失。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