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癤瘡病
[病原體] 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癥狀] 病魚皮下肌肉組織發炎,有相似潰瘍的膿瘡,用手摸之有浮腫感覺。膿瘡里面充滿膿汁、血液和大量細菌。魚鰭基部充血、鰭條裂開,嚴重時腸亦充血。
[治療方法] 可參照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魚病的治療方
8.打印病——又稱腐皮病。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點狀亞種,屬革蘭氏陰性菌。
[癥狀]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皮膚、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打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
[治療方法] 可參照其他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的魚病的治療方法。
四、真菌引起的疾病
1.膚霉病——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
[病原體] 為水零屬、綿霉屬、異霉屬、絲囊霉屬、腐霉屬等種類。
[癥狀] 當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皮膚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霉菌的孢子侵入傷口,吸取養料,迅速萌發,菌絲一端向內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長,形成棉絮狀菌絲。霉菌剛寄生時,肉眼不易發現;待肉眼見到時,菌絲已從魚體傷口侵入,由外向內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由于棉絮狀的菌絲日漸增多,魚體負擔過重,使游泳失常,食欲減退,日漸瘦弱,導致死亡。
觀賞魚感染霉菌時,還受其光照時間長短的影響。較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或室內燈光、日光等光源不足,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后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于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霉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欲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方法]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霉病時,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0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孳生。還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2.鰓霉病
[病原體] 為鰓霉屬。
[癥狀] 當孢子散落在水中時,碰上魚鰓,便粘附在魚鰓上,侵入其組織里生長,發育成菌絲,不斷分枝,在鰓小片內像蚯蚓一樣穿來穿去,破壞組織,把正常的鮮紅鰓絲變成粉紅色,顯示出嚴重的貧血狀態。隨著病情的發展,呼吸機能嚴重地受到阻礙,以至引起病魚死亡。病程往往表現為急性型。當開始發病時,發現少數魚死亡,但到第2~3天,會突然出現大批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時,有機質過多而使水體變質時,最適宜鰓霉的大量繁殖。
[治療方法] 鰓霉病尚無較好的治療辦法,主要靠平時注意做好預防工作,保持水質的潔凈和用水的預先消毒。治療方法可以參照膚霉病的治療方法。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