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級臺風“妮妲”將于2日凌晨到上午在廣東汕尾到陽江一帶沿海登陸,強臺風對不產養殖將帶來眾多的影響,臺風過后,如何處理池塘問題呢?以下我們將討論下災后水產養殖品種常見問題及處理思路:
一、四大家魚
①恢復體質:在做好防逃工作后,及時適當投喂,可以在魚恢復體質,吃食有一定量時,飼料內拌上增強體質的內服藥,效果會更加,比如肝膽泰樂+高穩維西+黃金多糖。
②增加水體溶氧:嚴格要求增氧機的“三開兩不開”,增加水體溶氧;第一天建議使用活肥+黃金液快速肥水,增加水體藻類繁殖速度;第二、三天可以考慮殺菌或者解毒改底,優先順序根據自己池塘的情況。晚上注意觀察魚的浮頭情況。
二、小龍蝦、河蟹
①水體發混和水草長勢不好:
大雨過后,蝦蟹池塘非常容易水混,水混時間過長,會導致水草就會長勢不好,這對我們的蝦蟹養殖非常不利。所以雨水過后就需要及時把水調節清亮,同時將水草長勢拉起來。如果是已經沒有水草的池塘,建議延邊補充水草,給蝦蟹蛻殼提供棲息位置。
②藍藻:
氣候異常時,其他藻類容易倒藻,而在這樣的環境下,適應能力特別強的藍藻就非常容易形成優勢種群,所以,很多的池塘雨后天氣一晴就發現有藍藻的身影。處理思路包括:點殺和滿塘控制。
③細菌性感染:
水體溶氧不足,水環境差時,容易滋生有害細菌。暴雨導致了養殖動物長時間未進食,體質差,這個時候養殖動物更加容易受到感染!碍h境、病原菌、養殖動物”發病三要素在水災過后的時候都不利于健康方向,所以,天氣允許時建議優先進行殺菌,殺滅水體病原菌,減少養殖動物受到細菌感染。
④蛻殼不遂:
暴雨天蝦蟹的營養儲備不足,投喂量不大甚至是無投喂,加上養殖環境條件惡化,它們均不愿意在這個時候蛻殼。天氣轉好轉晴之后,氣候穩定和VD的攝入,會使蝦蟹開始蛻殼,但是這個時候由于之前的準備工作不足,非常容易發生蛻殼不遂現象。當發現有蛻殼了,及時補充水體中的游離態鈣,可以有效減少蛻殼不遂現象。
根據自己池塘的情況選擇進行用藥,建議用藥步驟如下:第一天(必須):超碘殺菌;第二天:強效底凈+水博士改底解毒,穩定水質和水體環境;第三天:有藍藻的池塘在天氣晴好的情況下使用一次活力益水素/黃金益菌素B型調節水質,抑制藍藻的大量暴發(如果藍藻已經非常多的時候,建議前面幾天就先開始局部殺滅);如果是有蛻殼現象或者蛻殼不遂,第一天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黃金多糖+應激硬殼靈補鈣和恢復體質;如果水草長勢不夠好,建議定期使用護草靈顆粒,促進水草生長。
三、鱔魚
①應激:
鱔魚是一種底棲的無鱗魚,在環境異常的時候,一般喜歡進行打洞,但是在我們人工養殖的環境中,它并不具備自行躲避條件,在這種環境下,鱔魚極其受到應激。通常表現出來的現象是上草、口腔出血、身上脫粘。
②細菌性感染:
但鱔魚受到應激之后,體質會變差,這個時候更加容易發病,所以天氣轉好后,鱔魚的主要工作是殺菌、抗應激和恢復鱔魚體質。在恢復鱔魚體質方面,主要是增加誘食力度和內服保健藥品,餌料組成建議:小雜魚+蚯蚓+鱔魚誘食促長劑+鱔魚金維。
四、其他注意事項
1、檢查水毀生產設施設備,及時修復
水災過后,對于有排水條件的池塘,要及時排水降低水位,防止漫塘。若外界水位高于池塘水位,應加強巡查,防止涌水、潰壩,有漏水點的,要及時封堵夯實;對于沒有排水條件或池塘水位即將(或已經)高出圩埂的,要用沙袋或泥袋增高圩埂,沒有條件的也要及時架設防逃網,防止養殖對象逃逸;漫水池塘在架設防逃網的同時,加強投餌,吸引養殖對象留在池塘內。洪水后要及時修復被毀壞的增氧機、投餌機、網具等漁業生產設施。退水后及時對池埂要加高、加寬、加固,加強檢查,防止復潰。搶修好養殖區內道路、進排水渠、電力設施等,確保道路暢通和正常供電、供排水。
2、及時補投苗種,恢復漁業生產
根據存塘情況,及時調整養殖方案。對全淹、全逃池塘,要迅速整理池塘,消毒水體,重新開展苗種投放工作。對于原養殖對象恢復困難的,及時調整養殖品種或養殖模式,如適合夏季投苗的青蝦、南美白對蝦、黃顙魚、斑點叉尾鮰等苗種,恢復養殖生產,確保年度養殖收益。
對于逃逸部分的塘口,可將多口池塘中的養殖對象并塘,騰出塘口中再投放苗種,如在原池中補苗,則規格要相近,否則將影響養殖效果。補苗過后要加強病害防控,防止輸入性病害爆發。對于恢復原品種有困難的,可以調整養殖模式為多品種混養,例如在河蟹池塘中增加青蝦、沙塘鱧等套養比例,確?傮w養殖效益不下降。
3、加強水質調控,修復養殖環境
暴雨將大量的泥沙帶入池塘,透明度下降、水溫下降、pH下降、池底“泛上”,易引發藻類大量死亡和水質惡化不利于養殖動物生長,應加強水質調控,修復養殖環境,為養殖動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1)加強增氧,有增氧機要堅持晴天中午2-3小時增氧,夜間至日出后1小時不間斷開機;沒有增氧機需要投放增氧劑或投放增氧型底改。
(2)調節pH,每畝使用生石灰5.0-10千克,調節池水的pH。
(3)調節透明度。雨后池水比較混濁,泥沙含量較大,影響藻類光合作用和水產動物呼吸?梢杂脧娏羲畬毴鼐鶆驖姙,可達到凈化水質、提高透明度的目的。
(4)維持良好藻相和菌相。暴雨會造成浮游生物大量死亡,致病菌滋生。雨后,池塘消毒后3天,使用EM菌或芽孢桿菌全池潑灑,同時每畝生物肥料2.5-5.0千克,培育良好藻相和菌相。并注意根據養殖情況開啟增設施。
4、強化水產動物體質,做好病害防控工作
(1)降低應激反應雨中、雨后水溫、Ph、溶解氧等變幅過大,會引起水產養殖動物應激反應,導致降低抵抗力,如處置不當極易引發病害。因此,雨中、雨后應及時全池潑灑“潑灑姜”或“誘食應激靈”,在飼料中添加添加VC、免疫多糖、酵母菌等提高免疫力的制劑,以提高養殖對象免疫力,提高在惡劣氣候下的抗應激能力。另外,蝦蟹養殖的池塘,應及時潑灑“芳鈣“。
(2)防寄生蟲病低溫陰雨天更有利于錨頭鳋、指環蟲、車輪蟲等寄生蟲繁殖,洪澇雨后天晴選擇施用安全濃度大、針對性強的殺蟲藥,嚴禁使用“代森銨”類、菊酯類、辛硫磷類等強刺激性殺蟲藥。
(3)做好消毒工作洪澇后導致大量外源水及地表徑流水排入池塘,帶來各種有機質及致病菌,特別是嗜水單胞菌易大量繁殖,從而誘發細菌性,應及時對池塘水體進行消毒處理,適宜使用“濃戊二醛溶液”、“聚維酮碘“或“苯扎溴銨溶液”等高效低刺激的藥物對水體消毒。
(4)做好養殖對象的無害化處理及時打撈死魚、死蝦進行無害化處理,切忌隨便亂扔。無害化處理措施包括:深埋死魚、集中高濃度消毒劑處理、集中高溫處理(含焚燒)等。其中以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處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最為有效。水災后,還應強化漁業公共衛生與健康管理的意識,堅持對打撈死魚的工具、器皿、人員進行消毒處理,防止疫病暴發。
5、防蝦蟹池塘水草腐爛
洪澇過后,蝦蟹池水位急劇上升,水體混濁,加之長期陰雨天,水體溶解氧低,底質惡化,水草極易爛根,洪澇后蝦蟹池須趕緊抽排池水,降低水位,對水草過密的要及時撈出一些,保持合理的水草覆蓋率。
6、科學投餌,加規范養殖管理
洪災過后,水質差,水產品對飼料消化吸收差,為不增加池底有機物積累,天氣轉晴后應適當控制飼料投喂量,開始時投喂正常量1/3,3-5天后逐步調整到正常投喂量。
在洪災過后恢復生產的關鍵時期,要規范養殖管理,尤其要堅持早晚巡塘,觀察記錄養殖對象的活動情況、攝食情況、體色情況、水質變化情況以及天氣變化情況,做到勤觀察、細分析,找原因,快處理。及時撈出患病養殖對象,檢查癥狀,咨詢專家,分析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
文章來源: 中國水產網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