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傳媒學院“守護漁村文化·傳揚本真精神”調研團隊
深圳漁港
這個暑假,他們起早貪黑,走訪深圳漁港20余戶漁民,用紀錄片的方式對話老漁民,實地考察漁村文化在城市化中的嬗變。
這群大學生來自浙江傳媒學院“守護漁村文化·傳揚本真精神”調研團隊,為了了解和保護深圳漁港當地傳統漁村文化,同時掌握當地漁村發展轉型情況,他們利用暑期開啟了“漁村探尋”之旅。
走訪20余戶漁民,半數以上已經“洗腳上岸”
實踐團隊來到位于深圳南山區的蛇口漁港,走訪了當地20余戶專業漁民。下午兩點,深圳市蛇口漁港漁二村碼頭熱鬧起來,八九條漁船出海歸來,一箱箱魚、蝦、蟹從船上卸下。
59歲的羅豐林是這里土生土長的漁民,從20歲開始,他幾乎每天都出海打漁。這次出海,他收獲了百來斤的鰻魚、黃花魚和蟹子。不過相比以前,現在能捕到的魚蝦數量和種類少了很多,收入也不如以前。
“第一次出海打漁的時候發現一條體型特別大的魚,因為魚太沉了鉤收不回來差點把自己的性命搭上。那時候我才20歲。”羅豐林面對大學生的拍攝鏡頭,整個人都興奮了起來。
盡管現在是捕撈季節,漁村也頗為冷清。可以看到二十多條小漁船停靠在岸邊,海面上只有兩三條出海的船只。
老張從事打漁已經15年了,現在卻也轉行開起了餐廳,專門經營海鮮類餐飲,附帶做一些貝殼類紀念品的生意。除了老張以外,隊員們走訪的20多戶漁民中有半數以上都已“洗腳上岸”,做起了海鮮買賣,并在蛇口漁港形成一條“漁文化”的商業街。
“現在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去繼承漁業,因為不僅累,發展前途不大。”老張說,如果不轉型,日子比較難過。
雖然現在出海打魚的人不多,但總還有漁民不愿放下幾十年吃飯的營生,依然堅持每天出海。
體驗漁民出海打漁,拍攝視頻記錄漁村現狀
實踐團還拍攝了一部20分鐘的紀錄片,想通過這部紀錄片來展現實踐成果。
“我們跟著老陳的漁船,一起出海打魚,一個來回的拍攝。”實踐隊的隊長馬詩慧說,“現在漁獲量都不大,小型漁船的漁民采用粘網捕魚,這種細絲勾成的網連小蝦小蟹都難能脫逃,但漁民們期盼粘網能夠粘到稍微大一點的魚,但常常不如意。”
別看撒網這個動作那么簡單,其實打漁也是一種技術活,沒有練過的話,一般人還真做不來。實踐隊員們在一盤觀看并學習手勢,卻沒有一個人能很好的做到位。
“怎么撒,往哪一塊撒,都有講究,漁民們從小就練過打漁的技術,所以捕起魚來輕車熟路。”馬詩慧說,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地漁村文化發展歷史,在暑假前夕團隊成員們就在圖書館查閱相關歷史資料。
近年來,隨著漁業資源枯竭、沿海城市轉,不少漁村面臨著消失或者轉型的困境,部分地區漁民的生存狀態也面臨著變革。在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漁村不可能一成不變。
“在尋求深圳漁村發展歷程的同時,我們還發現了本地人轉產轉業的現狀。”馬詩慧說,“如何把傳統和現代化相結合,發展第三產業,也是一條很好的出路。”
隊員們走鄉穿村,跑碼頭、上漁船、訪漁家,與漁民們打成一片,也同時也享受著淳樸的民風。他們把所見所聞拍攝成紀錄片,就是想讓大眾了解到深圳漁村文化,以實際行動倡導愛海、護海。
目前這部紀錄片還在剪輯中,完成后會把視頻放到網站、微信公眾號上,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漁村的現狀。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