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年來隨著大家對水產養殖環境重視程度的提高,對養殖水質破壞較大的殺蟲、殺菌類治療藥物使用量逐漸減少,而通過改善養殖水質環境和底質環境達到預防疾病目的水質、底質改良劑使用量增加,以各種鹵素類、堿性金屬鹽類等氧化劑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劑類為主的化學性底質改良劑在生產上應用更為廣泛,本文總結歸納了這類底質改良劑的功能和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為在養殖生產上合理使用提供幫助。
1 化學性底質改良劑的功能和作用
1.1 提高池塘底部的氧化性,防止缺氧
經過長期投喂池塘底部糞便、殘餌及其它有機質積累,底部還原性增強,消耗氧氣的物質增加,通過氧化劑改良底質,分解過多的有機質,提高池塘底部的氧化性,避免在連續陰雨天氣池塘水體藻類產氧能力弱時過多的有機質分解耗氧,造成整個水體缺氧而引起泛塘。氣溫劇烈變化時以及臺風暴雨,如果池水垂直對流引起“返底”,也不會因為底部大量有機質進入水體引起缺氧,經常用氧化性底質改良劑改底能很好地起到預防缺氧的目的。
拉網時由于人為將底泥泛起,底部大量耗氧有機質進入水體很容易引起拉網過程中缺氧和拉往后次日清晨缺氧浮頭,拉網前提前用氧化劑改底,氧化底泥中的有機質,拉網過程中及拉網后不容易缺氧。
有的化學性底質改良劑的主要成分就是表面活性劑,有直接增氧的功能。當水體缺氧浮頭時可以配合其它增氧劑使用,達到水體和底部同時提高氧氣含量的目的。當池塘底部缺氧或輕微倒藻和晝夜溫差大引起輕微返底時,魚蝦吃料差,通過使用增氧型的底質改良劑都能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1.2 分解有機質,有效防治纖毛蟲等寄生蟲病
纖毛蟲是水產養殖過程中危害很大的一類寄生蟲,有些無鱗魚類和特種魚類如黃顙魚、雜交鲇、鱖魚等的稚魚、幼魚階段發病率高,魚太小又無法用藥;蝦、蟹等甲殼動物對一般殺蟲藥物非常敏感,寄生纖毛蟲后也無法用藥物有效處理;淡水魚的小瓜蟲和海水魚的刺激隱核蟲病由于特殊的寄生方式也用藥物治療困難,通過改善水體環境,營造一個不適合纖毛蟲生長、繁殖的環境,就間接地起到防治纖毛蟲的效果。
車輪蟲、斜管蟲等纖毛蟲主要以有機質為食物,有機質越多的水體纖毛蟲發病率越高,氧化性底質改良劑通過分解有機質,減少池塘底部和水體中的有機質,達到預防和治療纖毛蟲的目的。實踐證明通過定期的氧化性底質改良劑改底,對池塘養殖魚蝦的纖毛蟲病有十分明顯的預防效果。當發生纖毛蟲病以后,通過高強度改底也能緩解病情。通過改底來改善環境對預防孢子蟲病、單殖吸蟲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1.3 定期改底能防止病原菌大量繁殖,減少細菌病發生
低劑量使用氧化性底質改良劑可以提高池塘底部的氧化還原電位,不利于厭氧細菌的繁殖,起到抑制有害細菌繁殖、減少有害細菌細菌數量的作用,就減少了細菌病的發生。普通淡水魚池塘經常改底對預防常見細菌病如細菌性敗血癥、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都有顯著的作用,有時發生細菌病以后通過改底、調水也可以明顯降低死亡量。改底對蝦蟹類由于細菌感染引起的黑鰓、爛鰓、甲殼潰瘍都有顯著的效果。高溫期拉網底部有害菌大量返入水體中,拉網后池塘中剩下的魚很容易發生細菌性敗血癥大量死亡,拉網后羅氏沼蝦經常發生長期慢性死亡,拉網前氧化性底質改良劑改底可以有效預防拉網后淡水魚發生細菌性敗血癥死亡和羅氏沼蝦長期慢性死亡。
1.4 有效處理底泥發黑、發臭及給養殖動物帶來的危害
長期養殖以后糞便、殘餌、死亡藻類、死亡水草沉積池底,池底容易發黑、發臭,酸化嚴重,養殖的對蝦、螃蟹出現附肢發黃、發紅、甲殼潰瘍,黃鰓、黑鰓,嚴重時爛鰓,有時螃蟹出現“黃底板”、“黑底板”現象,海參容易出現“腫嘴”、“化皮”等現象,養殖的縊蟶出現“銹口”現象。通過氧化性底質改良劑改底氧化底部過多的還原性物質,使發黑的淤泥變灰、變白,氣味不再發臭,預防蝦蟹、海參、縊蟶出現以上情況。一旦出現以上現象,通過多次改底也能明顯改善或有效處理。
河蟹池塘青苔、水草大量沉底腐爛或水草倒伏、草根發黃發黑、水草爛根,通過氧化劑底質改良劑改底水草不易腐爛,水草干凈生長好,起到保草、穩水、增氧,促進河蟹吃料的作用。
1.5 降解底部氨氮、亞硝酸鹽,促進吃食
養殖水體隨著配合飼料的投入到中后期,或者高密度養殖、投喂冰鮮飼料的水體前中期開始,殘餌、糞便在池塘底部積累,氨氮、亞硝酸鹽快速升高。底部惡化后塘底淤泥或黃鱔養殖網箱內嚴重腥臭,輕者魚類吃食差或不吃食,長期氨氮、亞硝酸鹽居高不下也會使養殖動物免疫力下降,或誘發其它疾病。當水質突然變化或天氣劇變時,氨氮突然下降,轉化成亞硝酸鹽,這時亞硝酸鹽會突然大幅度提高,造成養殖動物亞硝酸鹽中毒。
氧化性底質改良劑具有促進氨氮、亞硝酸鹽轉化,根據投喂情況和底質情況定期使用,對降解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毒物質,防止底部有毒有害物質積累有顯著效果。
1.6 提底肥,促進藻類生長和促進排污
水體中藻類等生物大量死亡后沉積在池塘底泥的表面,或使用絮凝劑以后,池底表面形成一層俗稱“底皮”或“地皮”的物質,特別是前期水淺、透明度低的池塘,“底皮”表面生長大量底棲藻類。“底皮”隔絕了水體與底泥的物質交換,也容易發酵耗氧。有“底皮”的高位池等排污的池塘,排污不徹底。一旦天氣異常,水體垂直反轉后“底皮”一次性大量返到水體中很容易造成水體嚴重缺氧。
有些化學性底質改良劑如季磷鹽為主要成分的改底劑具有打破底部“底皮”的作用,晴天使用,促進“底皮”上浮,同時底部的各種營養鹽釋放到水體中,促進藻類生長,既減少底部污染,同時又起到肥水的效果。打破“底皮”后底泥中的營養物質可以不斷釋放到水體中。每天定期排污的池塘,使用這種化學性底改后觀察排污時間明顯延長,排污更徹底。
1.7 提高水體透明度,防止水質過濃和藍藻暴發
養殖到中后期以后,隨著水質有機質污染越來越嚴重,養殖水體藻類大量繁殖,藍藻、膝口藻等喜有機污染水體的有害藻類也大量繁殖,形成大量有害藻類“水華”。水質過濃和有害藻類大量繁殖以后黎明前或陰雨天氣容易缺氧,魚蝦蟹等水產養殖動物吃食差,藍藻暴發的池塘很難養出對蝦。一旦藻類大量死亡,水質劇變,耗氧嚴重,很容易缺氧泛塘和藻毒素中毒。
根據水質情況不定期使用氧化性底質改良劑可以分解水體中過多的有機質,穩定水體環境,提高水體透明度,保持水質清爽,控制藍藻等有害藻類暴發。
2 化學性底質改良劑使用注意的問題
2.1 避免化學性底質改良劑對養殖動物和藻類的應激
化學性底質改良劑特別是氧化性強的底質改良劑對養殖動物有較大的刺激性,特別是發病期的養殖動物,一次性使用劑量過大可能會加重患病動物的死亡,強烈刺激也可能使養殖動物免疫力下降,誘發疾病發生,蝦類容易應激蛻殼。有些改底劑抑制藻類繁殖,大劑量使用甚至會殺藻,引起藻類大量死亡而倒藻。
基于以上容易出現的問題,應該選擇刺激性小的底質改良劑,如溴氯海因,養殖期間盡量避免使用氧化性強、刺激性大的底質改良劑,如臭氧片、三氯異氰尿酸片、二氧化氯片等。同時選擇緩釋的片劑,使用后在底泥表面慢慢釋放,避免快速釋放后局部濃度過大對養殖動物和藻類造成應激。另外根據底質和水質情況,以及投喂飼料的種類和數量,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則,忌一次性使用量過大。
2.2 注意特殊養殖品種對有些成分底改劑的敏感性
有些養殖品種對有些有效成分的底質改良劑非常敏感,使用后容易引起藥物中毒。如蟹類對含溴成分的底質改良劑敏感,特別是河蟹池塘使用含溴的改底劑會發生中毒。
2.3 注意顆粒劑被誤食引起中毒
底質改良劑往往都制作成片劑或顆粒劑型,有些馴化攝食較好的養殖品種容易誤食而引起中毒,特別是有些底改劑氣味小、刺激性小,如果在食臺使用很容易被攝食,攝食量較大時易發生中毒死亡。對于這類底質改良劑建議在投喂飼料以后再使用,并且遠離餌料臺使用。
2.4 注意使用不當引起水肥、翻底和水變
一些具有打破底部“底皮”作用的改底劑,促進“底皮”上浮的同時把大量底部有機質帶入水體,經常使水體快速肥起來,特別是魚苗和蝦苗培育的前期水淺水瘦,突然藻類繁殖后容易發生氣泡病。如果養殖前中期沒有進行改底或很少改底,在中后期首次使用這類改底劑后也容易造成人為返底,水渾濁水,大量耗氧,甚至引起水變,導致魚蝦發病。因此改底應該根據底質情況在養殖前中期開始使用,前期培苗期間慎用這類改底劑,中后期改底在晴天進行。
2.5 注意使用不當引起水瘦和底質板結
氧化性強的底質改良劑或長期大劑量使用容易抑制藻類繁殖甚至倒藻,使水質過于清瘦。劑量過大也能引起池塘底部生物生長受阻,土壤板結,對海參等底棲的養殖動物生長產生影響。因此使用底質改良劑應注意選擇合適有效成分的產品,根據不同的底質條件、產品特性和養殖品種確定使用間隔時間和用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