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市場上打著“野”字招牌的鮮魚,聲稱更加營養、健康,事實可能并非如此。近日,華中農大幾名大學生深入武漢近郊的新洲區調查發現,現在的野生魚受污染風險較大,還有可能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
部分野魚生長環境被污染
現在人們飲食喜歡追求原生態,但是否真的“原生態”,本身就存在不確定性。帶著這樣的疑問,上周,華中農大大二學生張天一等9名水產專業學生,來到新洲區進行調研。
在新洲集貿市場,魚販透露野魚確實賣得更好,有的價格要比家養的貴一倍。
為弄清當地市場上野魚來源,隊員們走訪了漲渡湖漁場和周邊溝渠等地。漲渡湖漁場負責人介紹,漲渡湖目前采取“灌江拿苗”模式,即將長江水引入漲渡湖,同時也將江中的魚苗引入湖中,不投餌、不施肥,讓魚在自然條件下生長,比較安全。
不過,隊員們對周邊有漁民打撈野魚的河溝調查,并對水源透明度、PH值等進行測量,發現水污染比較嚴重。
品質好壞與是否野生無關
該校水產學院教授李大鵬表示,大學生的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市民野魚消費的誤區。“魚的品質好壞取決于其生長環境,與是否野生無關。”李大鵬表示,人工養殖時對魚病進行防治,對水源進行清潔,確保魚類有較高的品質,但野外環境則更為復雜。
湖北省水產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人工養殖的魚類在進入市場時,水產和工商部門會對其來源和品質進行嚴格監管,在禁漁期還會對江魚買賣等進行限制,一些小商販兜售的野魚,生長環境很難追蹤,是否真的來自清潔水源地,很難核實。
李大鵬教授建議,受到水污染影響,現在一些城郊和農村野魚含有如重金屬、毒素等有害物質,食用這些野魚對人體健康有害,因此市民在水產市場碰到兜售不明來源的野魚應慎重購買,不如優先選擇超市或正規商家出售的人工養殖魚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