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我國的羅非魚產業發展迅猛,產量以平均每年11.1%左右的速度遞增,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羅非魚生產的第一大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羅非魚出口國。
“我國羅非魚養殖業屬于出口依賴型產業,過于依靠出口有風險,產業發展容易受到國際貿易市場的影響。”國家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生物技術研究室主任楊弘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應對國際形勢變化,體系將竭力拓展國內市場,讓羅非魚產業“兩條腿”走路,把國內國際市場同時發展起來。
國際市場競爭的優勢產業
羅非魚具有生長快、繁殖力強、食性雜、抗病力強等特點,適合于淡水或咸淡水的池塘、網箱、流水池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羅非魚在許多國家正被作為鱈魚等海洋優質捕撈魚類的替代品,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因而成為繼三文魚和對蝦之后擁有國際性市場的養殖水產品。
無論國內外市場,羅非魚產品價格均適中,受到各層次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因此成為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向全世界推廣養殖的優質魚類,也是我國主導水產養殖品種之一。
據統計,從1995年到2015年,中國羅非魚僅用了20年的時間,實現了產量從30萬噸到170萬噸的劇變。這一單一品種的產量甚至超過了多個國家水產總量的合計,可以說羅非魚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產量創造了世界的奇跡,也體現了中國羅非魚產業蓬勃的發展活力。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羅非魚出口國,羅非魚出口增長連續幾年位居世界第一。根據我國海關統計,2009年我國羅非魚出口量為25.9萬噸,比2008年增長了15.6%,居全國水產品出口量的第一位,出口總金額為7.1億美元,占全國水產品出口額的6.6%,居第三位。
“美國是我們最大最主要的羅非魚出口市場。”楊弘表示,2005年出口量猛增到7.5萬噸,占美國進口總量的55.6%。
據楊弘介紹,目前,加工品種大部分銷往國外,少部分在國內,而鮮活品種幾乎都在國內銷售。羅非魚的出口品類主要有全凍魚、凍魚片、鮮魚片等。
在專家看來,由于羅非魚出口一直是拉動整個產業迅猛發展的主因,并對國內市場價格起著很大的支撐作用,因此,我國羅非魚產業大規模打入國際市場又進一步保證了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這么多年,經過體系不斷的積累,“我們不只是出口產品,現在也出口技術,比如苗種,東南亞地區每年向我國大量進口魚苗。此外,我們還在非洲國家進行技術轉移,來提升當地的養殖水平。”楊弘介紹,“往國外市場進行成套技術的輸出,包括從育苗、養殖、飼料到加工等。”
盡管國際市場發展實力強大,但是稍有“風吹草動”,就會使我國羅非魚產業受到不利影響,專家指出,羅非魚產業要想有更大的發展,需要大力開拓國內市場,把國內市場打開才是當務之急,這也是體系將來的打算。
“零廢棄”的寶貝
在老百姓眼里是食物的羅非魚,在科學家的手里變成了全身都可以利用的“寶貝”。
“以往羅非魚只是作為食品來進行加工和銷售,在出口方面,由于技術不夠成熟,主要還是為國外提供原料,國外深加工后再將產品賣到中國,賺取更多利潤。”為了拓寬羅非魚的發展面,提升羅非魚的加工利用率,“我們對羅非魚進行全方位的利用,除魚肉可用于加工成凍魚片后生產出各種精深加工食品外,魚的內臟、骨頭、魚鱗等廢棄料都保留下來做進一步開發利用。”楊弘說。
據了解,羅非魚的魚鱗可以提取出膠原蛋白,廣泛用于生物醫學材料、化妝品、食品以及保健品等功能性產品的研發;魚腦可用于提取腦活素、魚腦蛋白;魚頭鼻軟骨可用于提取硫酸軟骨素;魚腸、魚胃及魚肝臟等內臟可用于提取各類蛋白酶,這些均廣泛運用于生物制藥與營養保健品領域;魚骨除可以制成脆香魚骨、魚骨酥等休閑食品外,還可以用于提取活性鈣。
在他看來,一條羅非魚最后全部被“消耗”掉了,沒有浪費,也減少了對環境的排放。“農業每年有很多廢棄物,尤其是水產的廢棄物特別多,對羅非魚的綜合利用符合產業以后的發展方向。”
在體系內建立起來的大型羅非魚加工企業百洋產業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洋公司)就在大力發展羅非魚“廢棄料”的再利用。百洋公司是我國羅非魚產業的龍頭企業,近5年來,該公司羅非魚出口量及產業鏈規模位居第一。
“羅非魚的開發涉及到好幾個品類,比如冷凍生鮮食品,這是作為內銷的主要產品之一;另外,副產物分割也是作為生鮮的輔助部分;其次是羅非魚的休閑食品。”百洋公司項目總監陸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陸田介紹,除了上述產品外,百洋公司還在開發以羅非魚“廢棄料”為來源的生物制品和保健品,來逐步擴大市場。“我們公司加大了在生物制品板塊的投入,生物制品這幾年發展迅速。”
近年來,百洋公司利用魚皮、魚鱗為原料生產高品質的明膠和膠原蛋白產品,技術工藝和生產規模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廣泛應用于美容保健品、化妝品、醫藥和飲料等領域。對于當前無法用作食品和生物制品的副產物,通過回收壓榨提取魚油和魚粉,再剩余的部分濃縮成魚膏。魚粉、魚油和魚膏又可以用作飼料原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把單一品種做得更豐富些成為了許多羅非魚加工企業追逐的新目標。
“在產業內,我們會做更長期的科研技術投入,作為后續中長期的儲備,盡可能從原來的單一產品實現多品種的終端產品轉化。”陸田說。
體系“網”打通整個產業
據統計,目前,我國羅非魚產業技術研究相關的科研院所眾多,加工企業大概有100多家。
“羅非魚生產在全國分布很廣,以南方為羅非魚的主產區,最多的是廣東,幾乎占一半以上,其次是海南、廣西、福建和云南等地區。”楊弘介紹。
“五個主產區的發展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實際上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包括地區間、企業間的交流匱乏,技術和信息難以實現共享。”楊弘說,現在,我們經常創造一些條件,刻意地把不同地區的技術和人集中在一起,盡可能地把整個產業打通,讓大家活躍起來,告別以往的“單打獨斗”和分散的局面,實現不同技術不同地區之間的互動交流。
在楊弘看來,體系建立以后最大的改變是圍繞解決產業問題來進行研發,整個產業領域被打通了,“從產品到餐桌”全打通,在一個集體里的行動非常快,這是非常好的方面。“體系就相當于一張‘網’,把整個產業相關的都籠進來,為羅非魚產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專家介紹,羅非魚的市場化非常好,現在羅非魚產業的社會化分工也很細很完善。
隨著對產品質量的不斷重視,采用全配合飼料的養殖方式越來越普遍,按年產量100多萬噸計,需飼料100 多萬噸。由于加工企業仍主要以手工為主,就整個羅非魚產業而言,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快速發展可解決百萬以上人口就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形成了包括種苗、飼料、加工、運輸、貿易等全產業鏈的發展,擺脫許多產業出現的“短腿”現象。
“羅非魚產業發展至今也處在了一個關鍵的轉折時期,這正是考驗我們應對能力的時候,到了這個時期,龍頭企業和大企業的引領作用會越來越凸顯。”陸田表示,企業會在產品的開發和產品的品質上投入更多精力,在這兩條線上確保羅非魚產業有更好的發展。
“市場的變化和挑戰無處不在,我們對羅非魚產業的未來有信心。”陸田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