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加入WTO后,漁業隨之與國際接軌,水產養殖防病技術發生了新的變化。如今,人們對水產品質量安全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關注,因此采用各種抗生素和化學藥物防治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的方式越來越多地受到質疑。疫苗不僅能夠增強動物的免疫力,預防相關疾病的發生,還能減少各類藥物的使用,降低養殖成本,解決各種藥物殘留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使水產養殖業向著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因此,疫苗已成為水生動物疾病防治領域研究與開發的主流產品,而接種疫苗也已成為國際現代水產養殖業的規范性生產標準。目前,針對鮭鱒魚類、歐洲鱸魚、大西洋鱈魚等國際上主要水產養殖品種均已開發出相應的商品化疫苗,并已成為國外以鮭鱒魚類為代表的重要經濟魚類養殖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我國,水產疫苗的開發與應用步履蹣跚,與世界第一水產養殖大國的稱號極不相稱,更與水產養殖強國的發展目標相距甚遠。因此,本文綜述了國內外水產疫苗的發展歷程,介紹了我國水產疫苗研究現狀,為我國水產疫苗開發和應用提供參考。
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學者 Duff首次將滅活的鮭魚產氣單胞菌口服免疫應用于鱒魚獲得成功,開創了水產疫苗的新紀元。20世紀70年代,在北歐和北美鮭魚工業化養殖初期,日益嚴重的病害促進了歐美等國積極開展水產疫苗的研制。由荷蘭Intervet公司率先推出的首例防治鮭魚弧菌病和腸型紅嘴病的福爾馬林細菌性滅活疫苗在北美鮭魚養殖生產中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開啟了世界水產疫苗的商業化進程。1988 年,挪威法瑪克公司開發出抗冷水弧菌病的細菌滅活疫苗,并因此拯救了挪威的三文魚養殖產業。此后,世界首例癤點病細菌滅活魚疫苗、世界首例傳染性鮭魚貧血病病毒疫苗和傳染性造血壞死病毒病疫苗相繼開發,使得歐洲的鮭魚養殖業的重大傳染性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并顯著減少了抗生素在水產養殖中的使用。進入 21世紀后,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疫苗安全性認知的深入,以基因工程疫苗為主要特征的水產疫苗陸續被商業許可,如荷蘭Intervet公司開發的鯰魚腸敗血病減毒活菌疫苗和鯰魚柱形病減毒活疫苗等。至 2012年,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商業化生產的水產疫苗已超過140 種。
我國水產疫苗研究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70年代。早期研究的草魚出血病組織漿滅活疫苗(即土法疫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從此拉開了我國水產疫苗研制的序幕。1986 年,通過草魚腎細胞培養的草魚出血病病毒滅活疫苗取得了較好的免疫效果和較高的中和抗體效價,此后對草魚細菌性疫苗,如斑點氣單胞菌苗、草魚爛鰓病菌苗、腸炎菌苗等的研制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20世紀90年代初,對中華鱉嗜水氣單胞菌滅活菌苗以及海水鱸魚鰻弧菌口服微膠囊疫苗的研制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漁用疫苗研制的進程。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學科的發展和國家科技投入的增加,我國水產疫苗研究掀開了嶄新的一頁,邁出了新的步伐。據統計,全國現有近30家科研單位開展水產疫苗相關研究,涉及包括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病原 27 種。到目前為止,有5種疫苗獲得國家新獸藥證書,分別為草魚出血病細胞滅活疫苗、魚用嗜水氣單胞菌滅活疫苗、牙鲆溶藻弧菌、鰻弧菌、遲緩愛德華菌病多聯抗獨特型抗體疫苗和草魚出血病活疫苗以及大菱鲆遲鈍愛德華氏菌活疫苗 ;2011年,草魚出血病活疫苗和魚用嗜水氣單胞菌敗血癥滅活疫苗生產批準正式開啟了我國水產疫苗產業化進程。
綜上所述,水產疫苗的研究開發工作正在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水產疫苗的使用也呈快速發展勢頭,并將有效解決因化學藥物濫用而導致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和環境污染問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