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京杭大運河余杭段,與運河一條田壟之隔,幾口不起眼水塘的景色卻格外引人注目。荷花映日、蓮葉田田,而此前,這里卻是令村民捏起鼻子的“黑臭河”。在河網密集的水鄉,通過治水倒逼轉型,人們記憶中的江南景象正在重新展現。
記者日前來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運河街道采訪,這里原來被稱為“黑魚之鄉”。“產量最多的時候,大概能占到杭州市區70%左右的黑魚供應量。”當地村民笑稱,這里是整個杭州的大魚塘。
長期的魚類養殖也導致了水體的富營養化,流域水體長期處于劣Ⅴ類,在定期的水體交換過程中,魚塘內的水又排入京杭大運河之中。
“黑魚屬于肉食性魚類,需要投喂大量冰鮮魚塊,魚塊本身腥臭,又容易沉入水底累積,這樣水體本身容易富營養化。加上黑魚生長周期較長,水質比其他養殖更加糟糕。”運河街道新宇村村支書姜建明介紹。
運河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周文泉說,原來外地人到村里來,都是捂著鼻子快步走。街道希望通過改良養殖技術、更換養殖品種等辦法,在不改變魚類養殖業態的情況下,逐步改善環境,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效果都不好。
2015年,浙江深入開展“五水共治”,余杭區啟動黑魚養殖治理綜合工作,運河街道3個月就騰空了194家養殖戶的2100畝水塘,黑水塘被抽得空空如也,但是水塘沒有了黑水,也沒有了生氣。
“不少村民直接質問我說以后沒飯吃村里管不管。”周文泉回憶道,“這讓我們認識到單單治理污水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在邊治理邊摸索的過程中,運河街道發展蓮藕種植業的方向逐漸清晰。“富營養的黑泥非常適合蓮藕生長,市場上一種嫩藕帶的銷量也特別好。”余杭嫩藕帶收購點負責人周仲毅說。
在街道的推動下,2016年初,新宇村等幾個原本黑魚養殖大村開始引入企業,推廣蓮藕種植。原來的黑魚養殖大戶李國敘今年拿出了30畝魚塘嘗試藕帶種植。
“之前105畝魚塘,每年48萬斤黑魚也就五六十萬元,那還是在價格比較好的年份;現在30畝藕帶可能預計就有20萬元收入,而且工作也輕松了不少。”李國敘說。
經濟效益提升的同時,環境改善也相當明顯。映著燈光,記者看到,黑水塘在晴朗的夜里嬗變成了一副荷塘月色的圖景。“原來我們村里夏天沒什么人出來活動,味道太大。現在只要天氣好,每天傍晚我們都會去荷塘邊散散步。”新宇村村民施杏玉說。
“從目前情況來看,‘摸著石頭過河’效果還不錯,下一步我們將漸進擴大種植規模,并且通過保障終端的銷售來保障農戶經濟效益。”周文泉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