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們已經將4棟養殖大棚里上半年的最后一批蝦起捕上市。”昨天,在位于界牌鎮眾興村的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基地,負責人葉可利告訴記者,“每天出動三四輛冷藏車,一車大概四五千斤,一斤在20元左右,運到安徽蕪湖銷售。”
“基地有200畝標準化養殖池,每畝塘口純收益在10000元以上。僅這一季,就比原來傳統的一年只養一季蝦的收益高出20%左右。”葉可利向記者細細盤算了一筆收益賬。“這個月2、3、4日,我們又放了蝦苗,大概11月中旬就會出蝦,肯定又是大豐收!”
“一年養殖兩季南美白對蝦,這是大棚養殖帶來的優勢,因為水溫比普通塘口高,第一茬蝦的銷售時節由原來的10月份提前到現在的7月份。”縣漁業部門技術專家告訴記者,“因為綜合運用了循環水和微孔管增氧技術,使養殖密度提高了20%左右,畝產可以達到1400斤左右。”縣漁業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縣積極推進梭魚苗種規模人工繁育技術、南美白對蝦池塘微孔管增氧高產高效技術,努力提高水產品品質、產量和效益。“將新品種新技術傳授給養殖戶,不但改變養殖戶的傳統養殖觀念,解決養殖技術難題,還減輕投入成本,增加了養殖效益,推動水產養殖結構調整優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