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往往需要幾千年甚至上百萬年。但新研究發現,如果進化是必要的,這個過程也可以很快,正如鯉魚所經歷的那樣。
同大部分魚類一樣,鯉魚全身覆蓋著鱗片,但幾個世紀以前,歐洲中世紀的僧侶選擇性地養殖了一些鯉魚,從而創造出少鱗的品種,以便更容易將其剖開洗凈食用。從1912年開始,這些鏡鯉——因其光滑的表面而命名——被引進到沒有鯉魚的馬達加斯加進行大量人工繁殖,很快它們遍布整個海島。然而,到了上世紀50年代后期,人們觀察到鏡鯉的后裔開始“退化”并生出更多鱗片。
為了找出答案,研究人員采集了馬達加斯加近700條野生鯉魚和養殖鯉魚,并研究了它們的魚鱗模式和基因型。
結果發現大約65%的野生鯉魚,全身覆蓋著鱗片,其中大部分是最早一批被放生的鏡鯉的后代,盡管它們都還擁有最初將其祖先變成鏡鯉的基因突變。相關結果近日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上。
該研究小組推斷,新長出魚鱗的鯉魚是在100年里,或者說經過大約40代,通過不同的基因進化出了自己的鱗。
有證據證明,在野生環境下帶鱗鯉魚比鏡鯉更易生存,這很可能是因為魚鱗保護它們免受天敵和寄生蟲的襲擊。而魚鱗的重生也表明,一個生物的生存環境會帶來巨大壓力,迫使其快速進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