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10多年的情況看,2015年是羅非魚產業表現最糟的一年。“9月19日,在第十三屆羅非魚產業發展研討會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表示,相比2014年,2015年我國羅非魚出口量變化很小,出口額大幅下跌,未來中國羅非魚產量是否能夠持續增加,將取決于內銷是否增加。
在研討會上,針對內銷如何增加,崔和與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朱亞平主任提出6點建議。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朱亞平主任
第一,養殖端需要改變養殖理念,不再一味追求產量的增長,而是關注經濟效益,注重生態、健康的養殖模式,可以考慮引入可追溯體系、第三方質量認證等。
第二,加工商和出口商需要建立區域性的合作組織、合作社,以標準化生產,提高品質,共同開發市場。國內企業應該在羅非魚產業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提高本土水產品在國內市場的消費地位。
第三,可以考慮更多深加工產品,高值化利用低值副產物。目前越南巴沙魚是羅非魚的主要競爭對手,而據朱亞平主任介紹,國內不少大型商超出售的巴沙魚深加工產品價格和銷售量都十分可觀。然而事實上,同為優質白肉魚的羅非魚,無論是口感還是營養品質,與巴沙魚相比并無二致。
第四,流通企業應該將視野更多的轉向國內,倡導羅非魚品牌化打造。諸如盱眙小龍蝦、陽澄湖大閘蟹等區域品牌,令消費者知道羅非魚為什么好吃,哪里的羅非魚好吃。或是水煮魚、龍利魚等名菜品牌,打造羅非魚名菜,并走進尋常百姓家。
第五,大型餐飲連鎖品牌同樣能夠在羅非魚內銷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崔和副會長表示,之所以不少大型連鎖餐飲有外來的巴沙魚也有本土的鯉魚菜品,卻沒有用羅非魚制作的菜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其供貨特點是加工前處理,標準統一,質量有保障,而羅非魚現在恰恰缺少一個健康的生產模式作為企業采購的保障。
最后,回到養殖端,在產業轉型之際養殖戶需要抱團取暖,如果養殖戶能夠建立區域合作組織標準化生產,提高羅非魚質量,使區域內鮮活魚交易價格高于出口深加工收購價格,內銷的優勢將以此體現出來。
在本次會議上,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有關領導介紹廣東省的羅非魚產業現狀。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朱亞平主任、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院張貴峰研究員、武漢三良行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朱長良董事長、京東的電商專家張穎女士,從產業實際出發,全面解讀羅非魚生產貿易形式,準確分析羅非魚產業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為羅非魚高值化加工利用、產品市場拓展、以及發展羅非魚產品電商銷售模式提供的思路。
會議還特別設置開放性討論環節,百洋產業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湛江恒興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國聯水產、深圳聯合水產發展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代表與專家圍繞我國羅非魚出口與內銷、認證與消費認知、健康生產模式和產業競爭力等方面展開交流與討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