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9月底,珠三角的中造蝦養殖基本已經完結,從目前情況看并不樂觀,白便、蝦長不大等問題嚴重困擾養殖戶,在草草結束養殖后,不少養殖戶已經開始轉戰冬棚蝦了。那么,被寄予厚望的冬棚蝦養殖能否為今年的養殖扳回一局呢?《農財寶典》記者調研了廣東各地的最新情況。
江門新會二造蝦存塘少蝦價上漲
最近新會第三造蝦已經開始了一個月,投苗早的已經開始了40-50天,從產區反饋情況來看,今年對蝦長速不一,大的已經有100支/斤以內,小的甚至僅有200支/斤。
很多蝦中都反映今年養殖的二造蝦質量差,蝦中收蝦都是直接看對蝦的質量給價,整體價格較為混亂。蝦價方面,30支/斤規格25-26元/斤;40支/斤22元/斤;50支/斤20元/斤,環比8月整體上漲2元/斤。
江門臺山白便問題有所緩解
臺山第三造蝦養殖陸續開始,整體放苗率較高,上個月的白便問題有所緩解。養殖戶普遍認為養殖環境變差是現在養殖難度變大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現在對蝦養殖水質總體較為平穩,水濃、吃料偏慢較為常見。目前臺山的蝦價普遍是,30支/斤規格23.5元/斤,40支/斤20元/斤,50支/斤16.5元/斤。
中山蝦長不大的現象陰魂不散
由于這幾年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成功率下降,今年中山阜沙對蝦養殖面積縮減將近5成。養殖戶選擇轉養羅氏沼蝦、桂花魚、鯪魚仔以及泥鰍等。但大面積的轉養未能減緩蝦病暴發的問題。今年對蝦長不大的現象依舊困擾著蝦農,有養殖戶反映,其一池塘的養殖70多天,才吃了1000多斤飼料,規格比較大的蝦頭也只有70-80支/斤,除了吃料慢,長不大外,蝦偷死的情況也比較普遍。據了解,由于蝦長不大,養殖戶被迫賣蝦,當地蝦的養殖規律已經被打破,投苗、賣蝦的時間都比較分散,高峰期已經不太明顯。目前養殖戶及經銷商的士氣都比較低落。
珠海冬棚已有兩成蝦農投苗
截至9月底,珠海蓮洲冬棚蝦的投苗率已經達到1-2成,最早的在9月10號左右就開始投放,10月份將迎來冬棚蝦的投苗高峰期。由于9月份當地沒有受到臺風的影響,這批蝦苗情況穩定。除此之外,當地還有不少存塘蝦,7月份投放的蝦苗,規格已經達到20-60支/斤。白便的發病率依舊很高,有7成左右,但都相對比較好控制,沒有引發大規模偷死。今年中造蝦的養殖成功率有3成左右,比去年的1成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去年由于病害,蝦在70-100支/斤就被迫賣蝦,而今年的大蝦明顯多了很多,規格20-30支/斤。
粵西地區中造蝦存塘率低,冬棚蝦尚未開始投苗
湛江有養殖冬棚蝦習慣和條件的高位塘約有80%選擇棄養中造蝦,空塘等待養冬棚蝦。沒有養殖冬棚蝦習慣和條件的池塘部分人選擇棄養或混養魚,預計中造蝦投苗的池塘只占整體的60%左右。
由于7-8月份高溫,白便頻發,雖然9月份水溫下降,白便問題有所緩解,但9月份晝夜溫差開始拉大,在中秋前的幾次“小北風”刮過后,很多池塘出現慢料、偷死、紅體、游塘等現象,目前粵西存塘蝦不足3成,冬棚蝦沒到放苗季節,粵西的南美白對蝦可謂青黃不接,存塘大蝦極少,有價無市,蝦價30支/斤規格27元/斤(鮮活,同規格冰蝦25元/斤),40支/斤22元/斤(活鮮,同等規格冰蝦20元/斤)。
相比中造南美白對蝦養殖的“慘淡”,今年6-7月份吳川、陽江等地所放的日本對蝦(花蝦)生長情況良好,目前已有80-100尾/斤左右的規格,雖然還沒有開始銷售,但此規格已經有較豐厚的盈利,成功在望。預計明年粵西地區有條件的養殖戶在中造選擇轉養日本對蝦的比例會進一步提高。
目前計劃養殖冬棚蝦的池塘大多正處于曬塘、修整狀態。預計10月中旬將會迎來冬棚蝦的投苗高峰。
潮汕地區魚價低迷,蝦有價無量
潮汕地區輪捕輪放模式的最后一批補苗已經在中秋前結束,大部分的池塘已經抓了第三次蝦,從目前的抓蝦情況來看狀況非常不理想,成活率低,平均累計抓蝦畝產大多僅為300-600斤。
往年抓蝦時投放地籠,以每畝每天抓10斤以上的標準衡量,基本上可以連續抓一個星期以上,停一個星期又可以接著抓,但今年只能在剛開始抓的前2-3天達到每畝每天抓10斤以上的標準,停一個星期后再抓能達到這個標準的僅2天左右,這說明蝦的長速慢、成活率非常低。
由于今年減產嚴重,目前潮汕地區蝦價比較堅挺:80支/斤(冰)13-14元/斤,100支/斤(冰)12.5元/斤。混養的草魚價格卻比較低迷,7斤左右規格體形好的草魚塘頭價4.6-4.8元/斤,規格小、體形差的僅3.5元/斤。但在產量普遍偏低,很多池塘面臨無利可圖甚至虧損的處境下,為了避免草魚吃掉過多的蝦、減輕池塘的投料成本,養殖戶還是不得不忍痛出魚。
對于今年白蝦成活率明顯偏低,產量下降的問題,大部分養殖戶認為主要跟今年氣候不穩定,雨水多、倒藻頻繁、亞硝酸鹽偏高有關,也有部分人認為種苗差的影響比較大,據了解,潮汕地區所放的苗都是比較便宜的土炮,價格基本為20-30元/萬尾,價廉質低,近親繁育、親本退化等問題比較明顯。
附最全冬棚搭建模式
內容摘自:綠百多微信
1、高棚式(以廣東粵東地區最為常見)
粵東地區冬季海風比較大,且高位池一般建立在海邊的沙灘上。特點是池深,面積小,基礎堅固,四周圍欄用鋼絲尼龍網,具有相對強大的抗風能力。
一個冬棚里通常設置幾個池,為了滿足冬季養殖換水的要求,其中一個用作蓄水池。把蓄水池也建立在棚里,可以明顯的減少換水時帶來的溫差刺激。產量一般在5000-8000斤/畝為目標。
做棚的時候可以利用堤壩,同時用水管為支架,支架的底部是塑料管加水泥構成,牢固耐用。有了堅固的棚結構,可以把棚的高度、空間做大一點,門也可以做大一點,十分利于棚內通風。棚內也可以靠機械通風,在保持水溫同時保住棚內的空氣流通。
2、簡易式(以廣東珠三角地區最為常見)
珠三角的冬棚一般建立在珠三角的廣闊水鄉里,一般沒有比較大的風災,所以冬棚基礎相對比較簡單,直接用木樁打進池邊就可以承擔;A是粘質土為基礎,以土池為主,一般是5-8畝一個池。產量一般在500-800斤/畝為目標。
池跨度比較大,一般是一個池一個棚。冬季養殖的時候換水是一個難題。因此需要相應合理的底部維護和水質維護。
3、低棚式(以福建沿海地區最為常見)
由于風大池大,所以福建的冬棚一般相對比珠三角的矮,門相對也小一點。土池的抗風措施也比珠三角好。不過這幾年福建也出現了相對比廣東粵東有優勢的養殖場。牢固的水泥高位池,一個池在500平方米左右,棚空間大,通過機械底部增氧通風。一個棚也容納幾個池,緩沖了換水溫差的刺激。
4、小棚式(以江蘇如東地區最為常見)
如東小棚養蝦模式,并不完全為應對冬季較為寒冷的氣候而創,而是以搭棚的方式平衡各季節氣溫對養蝦的影響,具有“錯峰養蝦,見好就收”的特點。相對廣東、福建,江蘇氣溫較低,如東小棚養殖南美白對蝦經過近幾年的探索、推廣,逐漸已形成規模。小棚長40~60米,寬約10米,塘深1米,棚高1.8米,弧形竹結構或鋼結構,基本用地下水(鹽度4~6格),全部用底部氣石增氧,每個棚成本在1~1.2萬,化成畝計算,則約畝放6~8萬苗,畝產1000斤蝦以上。投放一代苗為主,一年養兩造,4~6月為春蝦,8~12月為秋蝦。春蝦提前進苗,提前出塘,以快為主;秋蝦以慢為主,拖延出塘時間,目的都是為了錯開出蝦高峰期,提高蝦價。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