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漁民們所工作的網箱養殖基地又被稱作漁排,由木板、浮球、漁網結合水力、太陽能等發電設備建立而成。除了日常勞作,漁排也是漁民們居住的地方。
夏季的福建,天氣瞬息萬變,而對于居住于海上的漁民來說,海邊那更加糟糕、不絕的降雨甚至臺風早已習以為常。圖為回收漁網中的漁民。
日出時分,漁民們坐在剛裝載完用以支撐漁排的泡沫浮球上休憩。海上的生活是單調而又茫然的,漁民們也習慣了這樣晚上8點休息,早上4點便開工的生活。
大黃魚曾是東南沿海一代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但隨著濫捕及環境惡化,野生的大黃魚在1987年幾近滅絕。隨著三十年的發展,黃魚的網箱養殖不僅產出極高的經濟效益、保護黃魚的同時在培養黃魚的過程中還能進行飼料的試驗。
傍晚時分,漁民宋梨林正在播撒魚飼料。漁民們一般稱呼宋梨林為老三,來自四川。他也是整個漁排上最年長,工作經歷最豐富的漁民,除了漁民他還做過電工甚至富士康的保安等職業。
由于漁民長期在復雜的天氣情況下作業,日曬、海風以及海水的影響下,漁民們的手總是皸裂又帶著厚厚的老繭。
午后休息時,漁民宋梨林正在修自己的皮帶。旁邊張貼的告示規定漁民們不得在漁排上喝酒以及私自將魚送人。
大家都稱呼漁民李選德為老李,來自四川的他已許久未見到妻子兒女。大部分時候他總是沉默寡言,并且作為漁民,他并不會游泳。
太陽落山,收工后的漁民小邱坐在漁船上抽著煙。小邱帶著妻子從西川來到這里當漁民謀生,他的計劃是在兩年后能有足夠的資金回到故鄉,做倒賣羊肉的生意。他并沒有打算在一個漁排上久做,因此一個月后他便離開這個漁排,改行飼養海參這個雖然只是季節性但工資不菲的職業去了。
漁民李慧生在雨中勞作,他的妻子在一旁等待。李慧生是這個漁排的排長,也是這個養殖基地上唯一的當地人,他的妻子并不是漁民 ,因為并不適應海上的辛苦,所以他的妻子僅僅會在假期帶著女兒來陪伴丈夫。
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漁民喜歡吃魚,甚至他們十分厭惡魚。盡管他們每天都會有專人開船到海上購置食物用一三餐,但這種土鴨對于他們太說,已經算是加餐了。午飯前,一只陸上帶過來的待烹飪的鴨子。
常年居住在漁排上的生活總是孤單的,與世隔絕的,漁民們養的用以看守漁排的狗自然也不例外。臺風抵達前,被留在漁排上的田園犬。
鑒于臺風的高威脅,邊防官兵強制要求所有漁民撤離上岸,漁民們正在將他們的臥室從漁排上解開,并綁在重量極高的海草養殖的繩子上,而他們的狗則一直跟隨著這棟房子。
強力的臺風抵達前夕,天氣往往反常的好,但撤離時那一米高的海浪卻預示著,臺風不遠了。
臺風登陸時岸邊停泊避風的漁船。
臺風的威力摧毀了漁民登陸時,用以停放快艇的浮橋。
在面對恐怖而無能為力的臺風時,鮮有人會信奉英雄主義,漁民們深喑此道。臺風肆虐的兩天里,他們盡情放縱,展現廚藝,因為他們并沒有太多這種機會去調劑他們那重復而又隔絕的生活。
當臺風稍微減弱時,漁民們毫不猶豫地回到了他們的漁排進行搶修。老李第一個趕回了漁排檢修,這是他當天第二次回到漁排,他甚至連午飯都來不及吃。
臺風肆虐時恐慌的魚群。
由于臺風的影響,漁民們的網箱基地的幾個浮球被損壞,也帶來了大量漂浮的垃圾,漁民們當日的工作便是清理這些垃圾并調整好木板。
夏季逐漸結束,天氣不再惡劣,只要應付了秋季的大黃魚爛尾病,便將迎來收獲的季節。一眼無垠的青藍,這便是漁民生活的縮寫,無論他們各自是否還懷揣夢想亦或習慣孤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