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都,清江庫區的網箱養魚猶如擺八卦陣。 東方IC 圖
逃逸入長江的近萬噸鱘魚,絕大部分來自湖北宜昌市高壩洲庫區。
位于長江支流清江的下游、處在隔河巖和高壩洲兩座水電站之間、涵蓋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和長陽縣局地的高壩洲水庫,從21世紀初形成伊始,淹沒眾多土地,隨之承載起清江兩岸農民們網箱養殖鱘魚的致富“黃金夢”。
據三峽晚報報道,截至2016年3月,清江流域共有養殖網箱4.5萬多口,而高壩洲庫區就有3萬余口。
養殖的鱘魚種類包括史氏鱘、大雜鱘、鴨嘴鱘、西伯利亞鱘、俄羅斯鱘等十多種,母鱘魚所產的鱘魚子可制成上好的魚子醬,帶來高額的利潤。 “一年下來賣22條母魚就買了一輛近20萬的車。”一位養殖戶說。
然而,繁殖生利的同時,也造成了污染。
當地官方定性稱,“養殖網箱的過度膨脹,導致水質不斷惡化,已嚴重影響生態環境”。
2014年7月正式實施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就明確規定: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庫、運河圍欄圍網養殖、投肥(糞)養殖。
遲至今年汛期前的3月15日,高壩洲庫區網箱清理取締工作動員部署大會召開。大會宣布,2017年6月底前全面取締庫區所有網箱設施,拆除行動從2016年4月6日開始。
發生在7月19日前后的清江“7·19”大洪水,又將網箱養殖鱘魚的另一隱患暴露無遺:近萬噸養殖鱘魚被沖入長江。農業部長江辦相關負責人稱,“這可能對長江水生生物和生態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包括物種入侵和基因污染。
近日,澎湃新聞深入高壩洲庫區走訪發現,十幾年來,庫區網箱養殖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搭建網箱遠超養殖證規定面積、網箱養殖污染清江水質被列入全省環境突出問題清單……但在養殖戶的逐利沖動、監管部門的失察中,“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和“科學確定養殖密度”的法律規定成為空話。
此次受災后,宜都市政府發布了網箱養殖受災戶救助和扶持辦法,稱今后將支持建設鱘魚規模化養殖基地,在符合環保和規劃要求的前提下發展陸上工廠化規模養殖。
對于清江鱘魚養殖的有關問題,截至發稿,宜都市、長陽縣相關部門尚未作出任何回應。
清江宜都市轄水域網箱清理取締登記表。 宜都一養殖戶提供
“無證網箱是有證網箱的近三倍”
當地養殖戶們介紹,隨著高壩洲庫區的形成,原庫區所在地居民搬遷,網箱養殖便逐漸成為農民失去土地后維持生計的一項新技能。
宜昌市長陽縣一位不愿具名的養殖戶稱,網箱養殖最開始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每只網箱都有補貼,“有些網箱搭建甚至是政治任務”。
宜都市養殖戶辛丙福和一位鄧姓養殖戶證實了上述說法,他們均提到,還沒有“養殖證”制度的時候,政府便已開始鼓勵網箱養殖,給每個養殖戶提供3萬元無息貸款。
“開始的時候不要證,網箱隨便架,沒有固定規范。”辛丙福回憶。
此次受災的高壩洲庫區的鱘魚網箱養殖也并不是從一開始便興起的。養殖戶們記得,庫區曾主要養殖的鮰魚在2006年出現大量死亡后,生命力更強的鱘魚才加速占據市場,在2010年前后,鱘魚網箱養殖開始急劇膨脹。
長陽磨市鎮江南漁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德云介紹說,一條雌性鱘魚小魚苗成熟至少需要近十年,可以長到200多斤重,而鱘魚子加工生產的魚子醬質量很高,可國內銷售或出口國外,一條母魚便能賣上千元。
多份公開資料顯示,鱘魚屬于冷水性魚類,而清江水質清澈,水庫下層水溫較低,適宜網箱養殖鱘魚。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第十一條規定,所有利用水域、灘涂開展養殖業的使用者必須依法申請領取《水域灘涂養殖證》(即養殖證)。
水域灘涂養殖證封面。 由宜都一養殖戶提供
水域灘涂養殖證內頁。由宜都一養殖戶提供
幾乎所有受訪的庫區養殖戶都強調自己“有證”,但多名養殖戶也表示,自己實際擁有的網箱面積遠大于養殖證上批準的養殖面積(一只網箱標準平面面積為20平方米)。
比如,一位胥姓養殖戶所有的78只網箱里,有50只沒有證;一位向姓養殖戶介紹,自己的幾百只網箱中,只有10只有證。
這種情況在高壩洲庫區并非個例。
多名養殖戶均向澎湃新聞提供了名為《致清江及漁洋河市轄水域網箱養殖漁民的一封信》,這封信落款單位為“宜都市該水域的網箱清理取締工作領導小組”,時間為2016年6月14日。信中提到,2015年12月17日,高壩洲庫區曾進行過一次航拍,對每戶擁有的網箱數量進行統計。
一位高姓養殖戶告訴澎湃新聞,這次統計中,“庫區一共3萬多個(網箱),只有8000多個有證。”但這一數據尚未得到官方證實。
宜都市委組織部微信公眾號2016年7月11日發布的信息顯示,經清理登記,高壩洲鎮網箱清理取締面積涉及289戶41.57萬平方米,其中有證面積11.47萬平方米,無證面積30.10萬平方米。而高壩洲鎮的網箱清理取締任務便占了宜都全市的60%以上。
2008年便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條規定:“從事水產養殖應當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合理投餌和使用藥物,防止污染水環境”。
但在養殖戶的逐利沖動以及監管部門的失察中,“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和“科學確定養殖密度”的法律規定成為了空話。
逃避繳費還是政府拒批
9月30日,湖北省水產局漁政處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湖北省便出臺文件鼓勵水面養殖,而養殖證制度的規范化管理是“之后慢慢進行的”。
澎湃新聞注意到,早在2002年3月,農業部曾印發《完善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試行方案》(下稱“完善方案”)。該文件顯示,農業部希望擴大全國養殖證試點范圍,更科學地利用水域灘涂從事水產養殖生產,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逐步建立起以養殖證制度為基礎的水產養殖業管理制度。
其中提到,“養殖證是生產者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生產活動的合法憑證”。
2011年,養殖證的發放工作曾被納入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目標是爭取在2015年達到100%發放。
養殖戶辛丙福表示,在庫區進行了幾年網箱養殖后,當地水產局便開始辦理養殖證。“當時每戶有多少網箱,就辦了多少面積下來,”至于辦理的手續,“只要有身份證和養殖地點就行”。
據多名養殖戶介紹,辦理養殖證后,需根據證上批準的面積向當地水產局繳納每平方米2元的費用。也就是說,如果一戶擁有20只網箱(當地認定每只網箱面積為20平方米),那么需繳納800元費用。
他們的養殖證寫明了以下項目:批準的水域或灘涂面積、核準的養殖方式(網箱養殖)、養殖權期限及養殖位置和范圍。
多名當地人告訴澎湃新聞,2009年,高壩洲庫區的鱘魚價格曾達歷史最高峰,2010年高壩洲庫區的養殖規模開始大幅增加,外地人也爭相前來尋求機會。
“現在不是清江邊原住民的養殖戶,就有六到七成。”上述鄧姓養殖戶稱。
不少養殖戶坦言,他們的網箱面積遠超過了證上批下來的養殖面積。
長陽縣一位不愿具名的養殖戶認為,這和逃避繳費有關,“比如,如果實際養殖面積有5000平方米,我只報1000平方米,本來要交1萬就只用交2000元。”
不過,也有養殖戶表示,這并不是費用的問題。因為養殖證沒發幾年,當地水產局便不再給辦證了。
養殖戶們告訴澎湃新聞,之所以有這么多“黑戶網箱”,完全是因為“政府中途不給辦證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養殖戶甚至認為,“黑戶網箱”也是合理合法的:“經過了這么多年,都是既定事實了。”
停止辦證的具體時間,多半養殖戶認為是2007年以后。而至于停止辦證的原因,養殖戶稱自己并不知情。
為何不能按照證上批準的面積養殖?養殖戶辛丙福解釋,魚苗剛進的時候一箱可以養1000條,魚長大了便必須分箱;如果能長到200多斤,一箱就只能養十條左右。“不給辦證,又沒有人管我們加網箱,”對他來說,加網箱是自謀生存的“下策”。
上述《完善方案》中寫明,對兼有調蓄、行洪、航運、養殖等多功能的水庫、江河等水域灘涂,在水域規劃的主功能與養殖功能發生矛盾時,臨地養殖證有效期可自然終止。
被列入湖北省環境突出問題清單
湖北省水產局漁政處上述工作人員稱,對網箱養殖的政策收緊是從十八大(2012年)以后才逐漸開始的,“主要考慮的就是環保”。
據三峽晚報報道,在2016年1月召開的湖北省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宜昌市政協主席李亞隆介紹,根據宜昌市政協與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自2013年起對清江宜昌段的聯合調研,發現清江下游宜昌段水質近年來總體下滑,高壩洲庫區成為污染最嚴重的斷面,已對長江水環境構成威脅。
據李亞隆介紹,眾多污染原因中,除了上游污染累計,網箱養殖屬于突出問題,而宜都市內的網箱養殖也列入了湖北省環境突出問題清單。
2016年3月,宜昌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宋文豹也曾稱,清江水庫無序泛濫的網箱養殖嚴重影響了水質,“控源截污,維護清江流域水質刻不容緩”。
9月28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博士吳金明曾介紹,網箱養殖中的飼料投喂、魚類排泄物如果超出一定量,會對水體造成富營養化威脅,另外,魚類日常用藥殘留、外來鱘魚可能攜帶的原有水域不存在的病原體,都可能構成水質隱患。
早在2014年7月,《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正式實施,其中明確要求: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庫、運河圍欄圍網養殖、投肥(糞)養殖。
湖北省水產局漁政處上述工作人員表示,按照湖北省規定,網箱清理取締截止日期為2017年12月。
此前,湖北其他地方一直在進行網箱的取締工作。
新華社報道顯示,為保障三峽水庫水質安全,宜昌市曾于2014年對境內的7000余個網箱進行拆除;湖北日報曾報道,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網箱養殖的丹江口水庫,更是由于身擔飲用水保護區的重任,早于2012年開始限制網箱養殖,于2014年9月正式開展取締工作。
據三峽晚報報道,遲至2016年3月,高壩洲庫區的網箱清理取締工作動員部署大會才正式召開。大會宣布,拆除行動從2016年4月6日開始,在2017年6月底前全面取締庫區所有網箱設施。
前述《致清江及漁洋河市轄水域網箱養殖漁民的一封信》中稱,若在2017年2月28日前拆除,每只辦有養殖證的浮式網箱可獲得補助和獎勵共計4550元,而“黑戶網箱”無補助,僅能拿到1550元的獎勵。
此次清江“7·19”洪水后,宜都市人民政府曾發布的一份受災戶救助和扶持辦法首先指出,要加快網箱拆除驗收兌付工作。
高壩洲庫區的養殖戶們一方面擔心自己的鱘魚是否能在拆除限期前賣個好價錢,另一方面擔心簽了限期拆除協議后,網箱會被強行拆除。
高壩洲庫區的江岸邊,經常可以看到一種立式宣傳牌,上面用大紅字寫有“禁止在此庫汊架設網箱”的字樣,最下面清晰地印著舉報電話。
事實上,自從當地傳聞要開展網箱清理取締,為了獲取更多補償,庫區出現了搶搭網箱的現象。
《致清江及漁洋河市轄水域網箱養殖漁民的一封信》明確表示,搶搭網箱的單位或個人不予以任何補助或獎勵。
工廠化上岸養殖是出路嗎
據中新網報道,2016年1月宜昌市“兩會”曾透露,“十三五”期間,該市將投資超出100億元建設清江康養產業國家實驗區,打造為全國綠色健康產業清江示范帶和國家級康養產業實驗區,推動高壩洲庫區轉型發展。據報道,該項目規劃控制面積為80平方公里,涉及宜都市5個鄉鎮14個村。
“7·19”大洪水,宜都市政府發布的網箱養殖受災戶救助和扶持辦法指出,今后將支持建設鱘魚規模化養殖基地,在符合環保和規劃要求的前提下發展工廠化規模養殖。
而早在2010年,便有當地某鱘魚養殖企業啟動過“陸上養鱘致富工程”,將鱘魚轉入陸上進行地下室或室外工廠化養殖。
該企業董事長藍澤橋告訴澎湃新聞,網箱養殖發展并不持久。“理想情況下,工廠化養殖與網箱養殖的產量差不多,但前者是全天候封閉,受環境影響小,能夠達到穩產、優產和高質。”
據央視農業頻道、湖北電視臺報道,藍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擔任湖北省水產局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1996年又在宜昌創辦鱘魚養殖公司,是清江流域網箱養殖、鱘魚引進養殖的第一人。
然而,2006年清江流域大旱、水體污染,大量魚類死亡。藍澤橋告訴澎湃新聞,從2006年以后,他便從網箱養殖逐漸轉向工廠化養殖,“意識到網箱養殖受到的種種風險吧,洪水、水質污染、魚類生病和用藥都是問題”。
不過,大多數當地養殖戶并沒有效仿工廠化的養殖模式。當工廠化養殖開始逐漸吸引政府和媒體關注的時候,當地仍處在低成本網箱養殖的快速發展階段,愿意效仿工廠化養殖模式的人寥寥無幾。
但水域里的養殖戶們對工廠化養殖不以為然。
“一個網箱在江里的成本只要一千多元,但在工廠里成本估計要一萬。”上述鄧姓養殖戶介紹,由于鱘魚適宜生長的水溫不能超過26攝氏度,偏冷水性,所以工廠化養殖需要特別考慮營造適宜的溫度;而且涉及到密集養殖,還需要增氧設備,“我們以前沒有這個錢投資,現在(受災后)更沒有了。”
養殖戶向大興聽到這種做法直搖頭,點根煙徑直走出了房間,“談這個(工廠化養殖)沒有用”。
“工廠化養殖成本確實高,但是我的經驗證明,只有富養魚才能賺錢。”藍澤橋稱。不過,他承認實際操作難度確實很大,“比如政府、養殖戶、銀行分頭出錢,最開始這筆錢由誰出是個問題”。
“鱘魚就像金娃娃,(母魚)雖然養殖時間長,但是100斤(重的)魚我見過可以產出13斤魚子醬的,按照每斤1000元,確實是暴利。”藍澤橋稱,因此庫區的很多人都借著高利貸養魚。
對于此次受災后負債累累的養殖戶來說,工廠化養殖似乎離他們更加遙遠了。他們還是希望能有控制地繼續“低成本高利潤”的網箱養殖。
“政府如果能給每戶就20到30個網箱,既能維持生計,又不會污染環境。”鄧姓養殖戶提出自己的建議。因支持高壩洲水電站建設失去土地的他還未想好今后賺錢謀生的路子。
取締網箱養殖后,如何讓養殖戶們轉型,仍是一大難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